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制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211472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7-25 00:35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其包括基材和所述基材上的电致变色单元,其中所述电致变色单元的第一传导层为复合的层结构,所述复合的层结构包括平面的第一导电材料层、形成在所述第一导电材料层上的具有外凸的第一纳米级球面结构的第二导电材料层,以及形成在所述第二导电材料层上的具有顺从所述第一纳米级球面结构的第二纳米级球面结构的第三导电材料层。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器件使用微球表面结构的复合传导层,实现电致变色器件的均匀快速响应,而且着色深度也得到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技术介绍

0、
技术介绍

1、典型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如下图7所示,其包括在基材sm,例如基材sm上顺序设置第一传导层cl1、第一电致变色层ec1、离子传导层ic、第二电致变色层ec2和第二传导层cl2。

2、传统器件中底层的第一传导层cl1为平面的氧化铟锡(ito),平面光洁的ito不足以提供足够多的载流子,因此变色速度较慢,传统器件变色过程均匀性差,中部着色褪色远慢于边缘。


技术实现思路

0、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其具有改进的着色深度、着色褪色速度和/或着色褪色均匀性。

2、为此,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其包括基材和所述基材上的电致变色单元,其中所述电致变色单元的第一传导层为复合的层结构,所述复合的层结构包括平面的第一导电材料层、形成在所述第一导电材料层上的具有外凸的第一纳米级球面结构的第二导电材料层,以及形成在所述第二导电材料层上的具有顺从所述第一纳米级球面结构的第二纳米级球面结构的第三导电材料层。...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材和所述基材上的电致变色单元,其中所述电致变色单元的第一传导层为复合的层结构,所述复合的层结构包括平面的第一导电材料层、形成在所述第一导电材料层上的具有外凸的第一纳米级球面结构的第二导电材料层,以及形成在所述第二导电材料层上的具有顺从所述第一纳米级球面结构的第二纳米级球面结构的第三导电材料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材料层和第三导电材料层的密度高于第二导电材料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条状的接底电极穿过第三导电材料层和第二导电材料层延伸至第一导电材料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材和所述基材上的电致变色单元,其中所述电致变色单元的第一传导层为复合的层结构,所述复合的层结构包括平面的第一导电材料层、形成在所述第一导电材料层上的具有外凸的第一纳米级球面结构的第二导电材料层,以及形成在所述第二导电材料层上的具有顺从所述第一纳米级球面结构的第二纳米级球面结构的第三导电材料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材料层和第三导电材料层的密度高于第二导电材料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条状的接底电极穿过第三导电材料层和第二导电材料层延伸至第一导电材料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材料层为100至300纳米厚,所述第二导电材料层为10至200纳米厚,所述第一纳米级球面结构的直径为10至150纳米,所述第三导电材料层为3至30纳米厚,相应所述第二纳米级球面结构的直径约为15至200纳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材料层、第二导电材料层、第三导电材料层的材料包括氧化铟锡(ito)、掺铝氧化锌(azo)、掺硼氧化锌(bzo)、掺氟氧化锡(fto)中的一种或多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导电材料层上形成第一电致变色层,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层偏离所述接底电极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层上顺序地形成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群华王刘畅林欣刘江吉顺青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繁华应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