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β辐射福特效应、β辐致光伏效应和双效应核电池串并联封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075302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7-19 16: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核能技术应用领域,尤其为一种基于β辐射福特效应、β辐致光伏效应和双效应核电池串并联封装结构,包括电池防护外壳、核电池集成基板叠层结构、核电池和内引线,所述电池防护外壳由主壳体和壳盖组成,所述核电池集成基板叠层结构的底部固定粘接有粘合材料,且核电池集成基板叠层结构通过粘合材料与主壳体固定;所述主壳体为内中空立方体薄壁结构,所述主壳体的内腔体积与核电池集成基板叠层结构的体积相适配,所述主壳体的顶部为两阶台阶型结构,所述壳盖的底部嵌入主壳体顶部的两阶台阶型结构内并通过粘合材料粘合。本技术方案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核电池单体功率输出较小和封装结构体积大、集成度低、稳定性较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核能技术应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β辐射福特效应、β辐致光伏效应和双效应核电池串并联封装结构


技术介绍

1、核电池,也称为放射性同位素电池或原子电池,是一种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衰变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来生成电能的装置。核电池不需要太阳光或其他外部条件,因此非常适合在极端环境下运行,如深海、太空探索或偏远地区。它们主要被用于提供长期、低功率的电力,适合于那些难以使用传统能源的场合。例如,航天器上的科学仪器和探测器常用核电池作为能源,因为这些设备常常需要在遥远或太阳能覆盖不到的太空区域长期运行。此外,环境监测站、自动灯塔、医疗设备(如心脏起搏器)和军事装置也都是核电池的应用实例。

2、β辐射福特效应、β辐致光伏效应以及双效应核电池是几种先进的核电池,这几种核电池通过分别或结合利用两种不同的能量转换机制—β辐射福特效应和辐致光伏效应,来使核能转变为电能。β辐射福特效应涉及到放射性同位素衰变产生的β粒子(电子)激发半导体材料产生光电效应来产生电能的过程,而辐致光伏效应则是利用放射性物质激发荧光物质产生的光子来激发半导体材料产生光电效应,从而产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β辐射福特效应、β辐致光伏效应和双效应核电池串并联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防护外壳、核电池集成基板叠层结构(5)、核电池(6)和内引线,所述电池防护外壳由主壳体(1)和壳盖(2)组成,所述核电池集成基板叠层结构(5)的底部固定粘接有粘合材料(8),且核电池集成基板叠层结构(5)通过粘合材料(8)与主壳体(1)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β辐射福特效应、β辐致光伏效应和双效应核电池串并联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体(1)和壳盖(2)可根据核电池(6)的串并联配置设置电极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β辐射福特效应、β辐致光...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β辐射福特效应、β辐致光伏效应和双效应核电池串并联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防护外壳、核电池集成基板叠层结构(5)、核电池(6)和内引线,所述电池防护外壳由主壳体(1)和壳盖(2)组成,所述核电池集成基板叠层结构(5)的底部固定粘接有粘合材料(8),且核电池集成基板叠层结构(5)通过粘合材料(8)与主壳体(1)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β辐射福特效应、β辐致光伏效应和双效应核电池串并联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体(1)和壳盖(2)可根据核电池(6)的串并联配置设置电极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β辐射福特效应、β辐致光伏效应和双效应核电池串并联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核电池(6)为串联结构时,所述主壳体(1)的底层中部镶嵌安装有金属负极(13),所述金属负极(13)为上下堆叠长方体结构且与主壳体(1)同轴设置,所述壳盖(2)上设置有一个正极端子(11),一根内引线一端与顶层单个核电池集成基板(4)上表面一极焊盘(3)相连接,另一端与壳盖(2)上正极端子(11)相连接,底层所述单个核电池集成基板(4)通过导电胶(12)与金属负极(13)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β辐射福特效应、β辐致光伏效应和双效应核电池串并联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核电池(6)为并联结构时,所述主壳体(1)的底层为实心结构,所述壳盖(2)上设置有正负两极端子(10),两根内引线一端分别与顶层单个核电池集成基板(4)上表面两极焊盘(3)相连接,另一端与壳盖(2)上正负两极端子(10)相连接,所述核电池集成基板叠层结构(5)通过粘合材料(8)与主壳体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霍柯宇王伟荣磊连欣悦付邹李庆麒龚俊豪王官华艾合坦木·艾尼瓦尔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