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气泵,特别是涉及一种膜片式电动气泵。
技术介绍
1、气泵是用途极广的装置,广泛应用于工业产品;现有的气泵机构中,一般是采用传统的直角齿轮和马达驱动连杆机构拉动或压缩活塞。为了提高气流流量,市场上出现了多缸气泵,通过将多个活塞套设于连杆机构而实现,但是,机械部件较多,体积较大,结构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紧凑的膜片式电动气泵。
2、一种膜片式电动气泵,包括动力组件、第一伸缩组件及第二伸缩组件,所述动力组件包括机壳与安装于所述机壳的动力元件;所述第一伸缩组件包括第一盖板、第一过气板及第一膜片,所述第一盖板连接所述机壳的一端,所述第一过气板安装于所述第一盖板内,所述第一盖板设有第一输入口与第一输出口,所述第一输入口与所述第一输出口分别连通所述第一过气板;所述第二伸缩组件包括第二盖板、第二过气板及第二膜片,所述第二盖板连接所述机壳的一端,所述第二过气板安装于所述第二盖板内,所述第二盖板设有第二输入口与第二输出口,所述第二输入口与所述第二输出口分别连通所述第二过气板;所述动力元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膜片与所述第二膜片同步且双向交替运动。
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伸缩组件还包括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二伸缩组件还包括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二固定板分别安装于所述机壳的两端,所述动力元件的一端穿设所述第一固定板,另一端穿设所述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安装于所述第一盖板内,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一过气板配合固定所
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板包括底壳部与连接所述底壳部的外侧的卡条部,所述底壳部固定连接所述机壳的一端;所述第一盖板的内侧设有卡槽以容纳所述卡条部。
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气板设有第一进气孔与第一出气孔,所述第一盖板还设有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输入口,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进气孔;所述第二通孔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出气孔,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输出口;所述第二过气板设有第二进气孔与第二出气孔,所述第二盖板还设有第三通孔与第四通孔,所述第三通孔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输入口,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进气孔;所述第四通孔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出气孔,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输出口。
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伸缩组件还包括第一阀门,所述第一阀门可移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过气板靠近所述第一盖板的一侧,所述第一盖板盖设所述第一阀门;所述第一阀门随所述第一膜片的伸缩而选择性封闭所述第一出气孔或所述第一通孔。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阀门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一隔板部、第二连接部及第二隔板部,所述第一隔板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隔板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隔板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通孔的开合,所述第二隔板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出气孔的开合。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设有第一通气槽,所述第一通气槽连通所述第一进气孔,所述第二连接部设有第二通气槽,所述第二通气槽连通所述第二通孔。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气板包括基板部与连接所述基板部的一端的凸起部,所述基板部的一侧设有凹槽以容纳所述第一阀门,所述凸起部用于插设所述第一阀门;所述第一盖板的一侧设置第一凸圈与第二凸圈,所述第一凸圈用于抵接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凸圈用于抵接所述第二连接部。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气板还包括连接所述基板部的外侧的插条部,所述第一盖板的内侧设有插槽以容纳所述插条部。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伸缩组件还包括第一活塞与连接所述第一活塞的第一压板,所述第一活塞与所述第一压板配合以固定所述第一膜片远离所述第一过气板的一端的周沿;所述第一活塞与所述第一压板配合用于推动所述第一膜片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过气板;所述基板部靠近所述第一膜片的一侧凹设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用于容置所述第一压板;所述容纳腔的尺寸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压板的尺寸。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13、上述膜片式电动气泵通过动力元件驱动第一膜片与第二膜片同步且双向交替运动,省去了气泵复杂的传动机构,驱动效率高、能耗低,而且,整体结构紧凑、体积小。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膜片式电动气泵,其特征在于,包括动力组件、第一伸缩组件及第二伸缩组件,所述动力组件包括机壳与安装于所述机壳的动力元件;所述第一伸缩组件包括第一盖板、第一过气板及第一膜片,所述第一盖板连接所述机壳的一端,所述第一过气板安装于所述第一盖板内,所述第一盖板设有第一输入口与第一输出口,所述第一输入口与所述第一输出口分别连通所述第一过气板;所述第二伸缩组件包括第二盖板、第二过气板及第二膜片,所述第二盖板连接所述机壳的一端,所述第二过气板安装于所述第二盖板内,所述第二盖板设有第二输入口与第二输出口,所述第二输入口与所述第二输出口分别连通所述第二过气板;所述动力元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膜片与所述第二膜片同步且双向交替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片式电动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伸缩组件还包括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二伸缩组件还包括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二固定板分别安装于所述机壳的两端,所述动力元件的一端穿设所述第一固定板,另一端穿设所述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安装于所述第一盖板内,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一过气板配合固定所述第一膜片的周沿;所述第二固定板安装于所述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膜片式电动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板包括底壳部与连接所述底壳部的外侧的卡条部,所述底壳部固定连接所述机壳的一端;所述第一盖板的内侧设有卡槽以容纳所述卡条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片式电动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气板设有第一进气孔与第一出气孔,所述第一盖板还设有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输入口,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进气孔;所述第二通孔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出气孔,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输出口;所述第二过气板设有第二进气孔与第二出气孔,所述第二盖板还设有第三通孔与第四通孔,所述第三通孔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输入口,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进气孔;所述第四通孔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出气孔,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输出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膜片式电动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伸缩组件还包括第一阀门,所述第一阀门可移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过气板靠近所述第一盖板的一侧,所述第一盖板盖设所述第一阀门;所述第一阀门随所述第一膜片的伸缩而选择性封闭所述第一出气孔或所述第一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膜片式电动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门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一隔板部、第二连接部及第二隔板部,所述第一隔板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隔板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隔板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通孔的开合,所述第二隔板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出气孔的开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膜片式电动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设有第一通气槽,所述第一通气槽连通所述第一进气孔,所述第二连接部设有第二通气槽,所述第二通气槽连通所述第二通孔。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膜片式电动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气板包括基板部与连接所述基板部的一端的凸起部,所述基板部的一侧设有凹槽以容纳所述第一阀门,所述凸起部用于插设所述第一阀门;所述第一盖板的一侧设置第一凸圈与第二凸圈,所述第一凸圈用于抵接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凸圈用于抵接所述第二连接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膜片式电动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气板还包括连接所述基板部的外侧的插条部,所述第一盖板的内侧设有插槽以容纳所述插条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膜片式电动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伸缩组件还包括第一活塞与连接所述第一活塞的第一压板,所述第一活塞与所述第一压板配合以固定所述第一膜片远离所述第一过气板的一端的周沿;所述第一活塞与所述第一压板配合用于推动所述第一膜片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过气板;所述基板部靠近所述第一膜片的一侧凹设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用于容置所述第一压板;所述容纳腔的尺寸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压板的尺寸。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膜片式电动气泵,其特征在于,包括动力组件、第一伸缩组件及第二伸缩组件,所述动力组件包括机壳与安装于所述机壳的动力元件;所述第一伸缩组件包括第一盖板、第一过气板及第一膜片,所述第一盖板连接所述机壳的一端,所述第一过气板安装于所述第一盖板内,所述第一盖板设有第一输入口与第一输出口,所述第一输入口与所述第一输出口分别连通所述第一过气板;所述第二伸缩组件包括第二盖板、第二过气板及第二膜片,所述第二盖板连接所述机壳的一端,所述第二过气板安装于所述第二盖板内,所述第二盖板设有第二输入口与第二输出口,所述第二输入口与所述第二输出口分别连通所述第二过气板;所述动力元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膜片与所述第二膜片同步且双向交替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片式电动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伸缩组件还包括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二伸缩组件还包括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二固定板分别安装于所述机壳的两端,所述动力元件的一端穿设所述第一固定板,另一端穿设所述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安装于所述第一盖板内,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一过气板配合固定所述第一膜片的周沿;所述第二固定板安装于所述第二盖板内,所述第二固定板与所述第二过气板配合固定所述第二膜片的周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膜片式电动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板包括底壳部与连接所述底壳部的外侧的卡条部,所述底壳部固定连接所述机壳的一端;所述第一盖板的内侧设有卡槽以容纳所述卡条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片式电动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气板设有第一进气孔与第一出气孔,所述第一盖板还设有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输入口,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进气孔;所述第二通孔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出气孔,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输出口;所述第二过气板设有第二进气孔与第二出气孔,所述第二盖板还设有第三通孔与第四通孔,所述第三通孔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输入口,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进气孔;所述第四通孔的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琪,杨国华,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瑞柯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