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液态金属的多状态可重构频率选择表面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061645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7-19 16: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液态金属的多状态可重构频率选择表面,属于电磁超材料技术领域,包括多个呈周期性分布的单元,每个单元包括介质容器层以及设置在介质容器层的第一液态金属层、第二液态金属层、第三液态金属层,所述介质容器层为密闭空间,相邻单元间的液态金属层每层间互相连通,不同层间相互独立,所述第一液态金属层、第二液态金属层构成谐振器,液态金属反射层为可重构反射底板。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液态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流动性,构建多状态可重构频率选择表面,通过控制不同层的不同注入状态(注入/排出),可在同一个设计中实现全频带反射、全频带透射与二阶高选择性带通等三种可重构状态,具有可重构状态丰富、工作频带宽、通带插入损耗小等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磁超材料,具体为一种基于液态金属的多状态可重构频率选择表面


技术介绍

1、频率选择表面,是由大量无源谐振单元组成的周期性阵列结构,由周期性排列的金属贴片单元或金属屏上周期性排列的孔径单元构成。传统有源频率选择表面主要通过加载有源器件的方式实现可重构,需要复杂的馈电网络,设计制作难度大,难以适应高频、高温的工作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液态金属的多状态可重构频率选择表面,能有效解决现有有源可重构频率选择表面存在的馈电网络设计复杂、散热性能差、高频适用性差等问题。

2、实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液态金属的多状态可重构频率选择表面,包括多个呈周期性分布的单元,每个单元包括介质容器层以及设置在介质容器层的第一液态金属层、第二液态金属层、第三液态金属层,所述介质容器层为密闭空间,相邻单元间的液态金属层每层间互相连通,不同层间相互独立,所述第一液态金属层、第二液态金属层构成谐振器,液态金属反射层为可重构反射底板。

3、优选地,所述介质容器层包括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液态金属的多状态可重构频率选择表面,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呈周期性分布的单元,每个单元包括介质容器层(4)以及设置在介质容器层(4)的第一液态金属层(1)、第二液态金属层(2)、第三液态金属层(3),所述介质容器层(4)为密闭空间,相邻单元间的液态金属层每层间互相连通,不同层间相互独立,所述第一液态金属层(1)、第二液态金属层(2)构成谐振器,液态金属反射层(3)为可重构反射底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液态金属的多状态可重构频率选择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容器层(4)包括上层盖板(4-1)、中间介质一层(4-3)、中间介质二层(4-5)、下层底板(4-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液态金属的多状态可重构频率选择表面,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呈周期性分布的单元,每个单元包括介质容器层(4)以及设置在介质容器层(4)的第一液态金属层(1)、第二液态金属层(2)、第三液态金属层(3),所述介质容器层(4)为密闭空间,相邻单元间的液态金属层每层间互相连通,不同层间相互独立,所述第一液态金属层(1)、第二液态金属层(2)构成谐振器,液态金属反射层(3)为可重构反射底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液态金属的多状态可重构频率选择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容器层(4)包括上层盖板(4-1)、中间介质一层(4-3)、中间介质二层(4-5)、下层底板(4-7),设置在上层盖板(4-1)与中间介质一层(4-3)之间的第一层支柱(4-2),设置在中间介质一层(4-3)与中间介质二层(4-5)之间的第二层支柱(4-4),设置在中间介质二层(4-5)与下层底板(4-7)之间的反射层支柱(4-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液态金属的多状态可重构频率选择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支柱(4-2)、第二层支柱(4-4)为十字结构四端同方向曲折,并对所有直角进行圆角化。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液态金属的多状态可重构频率选择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层支柱(4-6)为圆柱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液态金属的多状态可重构频率选择表面,其特征在于,通过分别改变第一液态金属层(1)、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黄炎刘硕生杨丽萍童镓淙胡俊吴文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