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模光纤桥接的光纤扇入扇出耦合器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201763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7-16 23: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多模光纤桥接的光纤扇入扇出耦合器及其制备方法。该基于多模光纤桥接的光纤扇入扇出耦合器主要包括限位套管、少模光纤束、拉锥多模光纤束以及多芯少模光纤尾纤,所述少模光纤束包括若干条少模光纤,所述拉锥多模光纤束包括若干条拉锥多模光纤,其中:所述拉锥多模光纤束包括依次设置的未拉锥区、过渡区以及锥腰区,所述限位套管嵌在所述拉锥多模光纤束外侧;所述少模光纤束与所述拉锥多模光纤束的未拉锥区的一端相连,所述多芯少模光纤尾纤与所述拉锥多模光纤束的锥腰区的一端相连;所述拉锥多模光纤束的过渡区为绝热过渡区。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更低的设计难度和更低的制备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分复用器件,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多模光纤桥接的光纤扇入扇出耦合器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1、随着云计算、大模型、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新兴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对光网络的扩容需求越来越急迫。然而传统的单模光纤传输方案已经逼近非线性香农极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2、然而,多芯少模光纤作为一种新型的空分复用特种光纤,可以极大地增加光通信的复用维度,从而成倍提升传输容量,是一种空分复用技术中极具潜力的传输介质。

3、为了能够将光信号分别注入多芯少模光纤的各个空间信道,就需要多芯少模光纤的扇入扇出耦合器。目前的注入方法主要有熔融拉锥法、空间耦合法、化学腐蚀法和波导耦合法。空间耦合法和波导耦合法的插入损耗往往较高,而化学腐蚀法的制备过程又比较危险。而熔融拉锥法的主要问题是多包层桥纤的设计复杂、制备成本高,使得器件难以真正落地实用。因此亟需一种设计简单、低成本的方案解决该技术问题。

4、有鉴于此,如何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部分问题,是本
待解决的难题。

r/>

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多模光纤桥接的光纤扇入扇出耦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限位套管(1)、少模光纤束(2)、拉锥多模光纤束(3)以及多芯少模光纤尾纤(4),所述少模光纤束(2)包括若干条少模光纤,所述拉锥多模光纤束(3)包括若干条拉锥多模光纤,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模光纤桥接的光纤扇入扇出耦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套管(1)的材料包括石英玻璃,所述限位套管(1)的形状为圆管状,所述限位套管(1)的内径大于500μm,所述限位套管(1)的管壁厚为150μm-300μ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模光纤桥接的光纤扇入扇出耦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少模光纤束(...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多模光纤桥接的光纤扇入扇出耦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限位套管(1)、少模光纤束(2)、拉锥多模光纤束(3)以及多芯少模光纤尾纤(4),所述少模光纤束(2)包括若干条少模光纤,所述拉锥多模光纤束(3)包括若干条拉锥多模光纤,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模光纤桥接的光纤扇入扇出耦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套管(1)的材料包括石英玻璃,所述限位套管(1)的形状为圆管状,所述限位套管(1)的内径大于500μm,所述限位套管(1)的管壁厚为150μm-300μ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模光纤桥接的光纤扇入扇出耦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少模光纤束(2)内部的纤芯呈渐变折射率分布,其纤芯折射率随纤芯半径的增大而减小,其包层折射率呈均匀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多模光纤桥接的光纤扇入扇出耦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少模光纤束(2)的纤芯的直径为14.7μm-15.3μm;所述少模光纤束(2)的纤芯的相对折射率差为0.63%-0.65%;所述少模光纤束(2)的纤芯的折射率分布常数为1.995-2.00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模光纤桥接的光纤扇入扇出耦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拉锥多模光纤束(3)内部的纤芯呈渐变折射率分布,其纤芯折射率随纤芯半径的增大而减小,其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滑旭辰刘为奥杜灏泽唐明赵志勇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