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接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200189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转接器装置,其可以防止用来将第一转接器与第二转接器正确嵌合的定位用键损伤。在插座转接器的圆筒部的内周面形成键,并使键的前端位于插座转接器的圆筒部的前端的后面。在从插座转接器的圆筒部的内周面的键向周向离开的位置,形成用来接受被插入插座转接器的圆筒部的插头转接器的圆筒部的前端的突起部。在插头转接器的圆筒部的外周面形成收容突起部的收容部。使键的前端位于突起部的前端的后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转接器装置,尤其涉及具有第一转接器和第二转接器的转接器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已知由第一圆筒壁、连接器端子、密封部件和密封部件支撑件构成的 连接器(日本特开2007-323905号公报)。 第一圆筒壁形成在以密封状态收容电气安装部件的箱体的箱体壁上。在第一圆筒 壁的外周面上朝周向按相等间隔形成有8个配合凸部。而且,在第一圆筒壁的外周面上形 成有第一、第二定位用肋。第一、第二定位用肋位于相邻的2个配合凸部的中间。第一定位 用肋的前端部的宽度固定,而第一定位用肋的后端部的宽度不一样,肋的宽度越往后越宽。 第二定位用肋的宽度固定,与第一定位用肋的前端部的宽度相同。第一定位用肋与第二定 位用肋朝第一圆筒壁的周向离开90度。 密封部件支撑件具有第二圆筒壁,和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圆筒壁并且与第二圆筒壁 同心状连接着的第三圆筒壁。在第二圆筒壁上向周向按相等间隔形成有与第一圆筒壁的配 合凸部进行配合的配合孔。配合孔位于从第二圆筒壁的端缘离开的位置。在第二圆筒壁的 外周面上朝周向按相等间隔形成有4个槽状的切口 。 4个切口中的2个切口是可以与第一、 第二定位用肋进行嵌合的第一、第二定位用切口 。第一定位用切口的宽度与第一定位用肋 的宽度对应。第二定位用切口的宽度与第二定位用肋的宽度对应。 在组装该连接器时,首先把连接器端子和密封部件配置在第一圆筒壁内。通过密 封部件将连接器端子与箱体壁的间隙密封。 然后,把密封部件支撑件的第二圆筒壁的前端部安装在第一圆筒壁上,转动密封部件支撑件。当第一定位用切口与第一定位用肋一致、第二定位用切口与第二定位用肋一致时,密封部件支撑件被挤向箱体壁侧,密封部件支撑件的整体被安装在第一圆筒壁上。 为了将第一圆筒壁与第二圆筒壁正确嵌合,必须把第二圆筒壁安装在第一圆筒壁上,转动第二圆筒壁直至如上述那样第一、第二定位用切口与第一、第二定位用肋一致,但是,当第一、第二定位用肋通过第一、第二定位用切口时,第一、第二定位用肋的前端部存在与第一、第二定位用切口牵拉而使第一、第二定位用肋的前端部破损的危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其课题是提供一种转接器装置,其可以防止用来将 第一转接器与第二转接器正确嵌合的定位用键损伤。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转接器装置,其设有第一转接器和第二转接 器,所述第一转接器具有第一圆筒部,和形成在所述第一圆筒部的内周面的至少一个键,所 述第二转接器具有被插入所述第一圆筒部的第二圆筒部,和形成在所述第二圆筒部的外周 面并与所述键嵌合的键槽,所述键的前端位于所述第一圆筒部的前端的后面,在从所述第 一圆筒部的内周面的所述键朝周向离开的位置,形成用来接受被插入所述第一圆筒部的所述第二圆筒部的前端的多个突起部,在所述第二圆筒部的外周面形成收容所述突起部的收 容部,所述键的前端位于所述突起部的前端的后面。 将第一转接器与第二转接器连接时,必须把第二圆筒部插入第一圆筒部,并转动第二圆筒部直至键与键槽一致,但是,由于如上述那样,键的前端位于突起部的前端的后 面,因此,被插入第一圆筒部的第二圆筒部的前端被第一圆筒部的内周面的突起部可滑动 地支撑,而不与键的前端接触。因此,避免了第二圆筒部的前端对定位用的键的损伤。而且, 当通过转动第二圆筒部使第一圆筒部的突起部与第二圆筒部的收容部一致时,键与键槽也 一致,突起部被收在收容部,键与键槽嵌合,第一转接器与第二转接器被正确连接。 优选为,所述突起部位于所述第一圆筒部的内周面的、对所述第一圆筒部的中心轴线对称的两个位置,所述键位于所述两个位置上的所述突起部的中间。 更优选为,在位于所述两个位置的所述突起部上分别形成有平面,所述各个平面相对,被插入所述第一圆筒部的后端部而且朝径向排列着的多个矩形截面的连接器壳体中的两端的连接器壳体的一侧面,被所述突起部的所述平面的后侧部分支撑着。 根据本专利技术,可以防止用来将第一转接器与第二转接器正确嵌合的定位用的键的损伤。 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乃至优点,根据基于附图的下述说明可以进一 步明了。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转接器装置的嵌合前的状态的轴测图。 图2是图1所示转接器装置的插座转接器的截面图。 图3是图1所示插座转接器的正面图。 图4是图1所示转接器装置的插座转接器的壳体的截面图。 图5是图1所示转接器装置的插头转接器的轴测图。 图6是图1所示转接器装置的插座转接器的变型例的壳体的截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根据图1 图5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转接器装置。 如图1所示,转接器装置10设有插座转接器(第一转接器)30和可与所述插座转接器30嵌合的插头转接器(第二转接器)50。插座转接器30通过后述的光连接器41 (参照图2)与未图示的光缆(光7 7 < K少一?"A)连接。插座转接器30例如被固定在未图示的电子装置的箱体上。插头转接器50通过后述的未图示的光连接器与未图示的光缆连接。转接器装置10用来将光连接器彼此连接。 插座转接器30设有壳体33 。 如图2、图3、图4所示,壳体33具有保持部331、圆筒部(第一圆筒部)332和凸缘 部333。 保持部331大致为方柱状,在保持部331上形成有收容两个光连接器41的一对保 持孔331a。 一对保持孔331a穿过圆筒部332的内部空间。 圆筒部332具有大径部332a和小径部332b。大径部332a与保持部331相连。小径部332b与大径部332a相连。在小径部332b的外周面形成有一对凹部332c。 一对的凹 部332c朝小径部332b的周向按相等间隔配置着。凹部332c具有导入部332d和锁定部 332e。导入部332d为大致三角形。锁定部332e与导入部332d的顶点部相连,向小径部 332b的周向延伸。 在圆筒部332的内周面形成有键334。键334朝圆筒部332的中心轴突出,并沿圆 筒部332的中心轴延伸。 键334的前端334a位于圆筒部332的前端332f的后面。 在圆筒部332的内周面形成有一对突起部335。 一对突起部335位于相对于圆筒 部332的中心轴线对称(線对称)的位置。突起部335与圆筒部332的中心轴正交的面的 截面形状大致为D字形。突起部335具有接受面335a和平坦面(平面)335b。两个突起部 335的平坦面335b夹着圆筒部332的中心轴相对。平坦面335b为与圆筒部332的中心轴 平行的面,与保持孔331a的内面相连。而且,平坦面335b与圆筒部332的内周面相连。 键334的前端334a位于接受面335a的后方(参照图4)。 凸缘部333为矩形,形成在保持部331的外周面。在凸缘部333的角部形成有安 装孔333a。在凸缘部333的后面形成有环状槽333b。环状槽333b上配置着密封部件35。 密封部件35在把插座转接器30安装到板(未图示)上时起到防水部件(密封部件)的作 用。 在保持部331的一对保持孔331a中收容光连接器41。如图2所示,光连接器41 具有箍部411、筒状部(连接器壳体)412、滑动件413、弹簧保持部414,和弹簧415。箍部 411为圆筒状,接受光缆的光纤(由芯及覆盖芯的金属包层构成)并加以保持。圆筒部412 为方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转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第一转接器和第二转接器,所述第一转接器具有第一圆筒部、形成在所述第一圆筒部的内周面的至少一个键,和形成在从所述第一圆筒部的内周面的所述键朝周向离开的位置的多个突起部,所述键具有位于所述第一圆筒部的前端和所述突起部的前端的后面的前端,所述第二转接器具有被插入所述第一圆筒部的第二圆筒部、形成在所述第二圆筒部的外周面并与所述键嵌合的键槽,和形成在所述第二圆筒部的外周面并收容所述突起部的收容部,所述第二圆筒部具有当被插入所述第一圆筒部时被所述多个突起部接受的前端。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杉本日出男岛津秀人是枝雄一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