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血管内成像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972638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7-10 16: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血管内成像导管,包括导丝腔和导管接口,导丝腔与导管接口相连;所述导丝腔由远端管和近端管的内腔共同组成可伸缩结构,所述远端管位于近端管内部且能够相对近端管进行轴向滑动,远端管末端外部设有与近端管内部进行限位的凸起,以防止远端管与近端管脱落,所述近端管的近端为导丝出口;所述导管接口由依次连接的外鞘管、牵引模块和导管手柄组成;所述外鞘管为多腔结构,包括探头腔和牵引线腔;成像扫描探头设置在探头腔内;牵引线前端与远端管固装,中部经过牵引线腔,末端与牵引模块的控制块固定。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可伸缩式的导丝腔结构,在不影响导管推送性的同时,扩大了成像区域,有效防止导丝出口挂支架且操作简单便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介入设备,特别涉及一种血管内成像导管


技术介绍

1、现有介入成像导管一般均具备快速交换接头,用于实现和导丝的快速交换,当需要对cto病变进行成像时,导丝腔远端无法穿越病变,由于成像探头位于快速交换接头的导丝腔近端,故导丝腔处会出现成像盲区。如果缩短导丝腔,又会降低导管推送性。且在成像结束后导管沿着导丝退出体外过程中,在导丝出口位置会出现因支架小梁进入导丝腔而出现导管无法撤回问题,造成临床风险。现有的成像导管无法解决上述问题,因此需要对成像导管结构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血管内成像导管,通过可伸缩式的导丝腔结构,在不影响导管推送性的同时,扩大了成像区域,避免了导丝出口挂支架。

2、本专利技术包括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血管内成像导管,包括导丝腔和导管接口,导丝腔与导管接口相连;所述导丝腔包括远端管和近端管,所述远端管位于近端管内部且能够相对近端管进行轴向滑动,远端管近端外部设有与近端管内部进行限位的凸起,以防止远端管与近端管脱落,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血管内成像导管,包括导丝腔和导管接口,导丝腔与导管接口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导丝腔包括远端管和近端管,所述远端管位于近端管内部且能够相对近端管进行轴向滑动,远端管近端外部设有与近端管内部进行限位的凸起,所述近端管的近端为导丝出口;所述导管接口由依次连接的外鞘管、牵引模块和导管手柄组成;所述外鞘管为多腔结构,包括探头腔和牵引线腔;成像扫描探头设置在探头腔内;牵引线的远端与远端管固装,中部经过近端管和牵引线腔,牵引线的近端与牵引模块的控制块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血管内成像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鞘管的中部为探头腔,外鞘管的管壁上设有两个牵引线腔,所述近端管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血管内成像导管,包括导丝腔和导管接口,导丝腔与导管接口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导丝腔包括远端管和近端管,所述远端管位于近端管内部且能够相对近端管进行轴向滑动,远端管近端外部设有与近端管内部进行限位的凸起,所述近端管的近端为导丝出口;所述导管接口由依次连接的外鞘管、牵引模块和导管手柄组成;所述外鞘管为多腔结构,包括探头腔和牵引线腔;成像扫描探头设置在探头腔内;牵引线的远端与远端管固装,中部经过近端管和牵引线腔,牵引线的近端与牵引模块的控制块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血管内成像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鞘管的中部为探头腔,外鞘管的管壁上设有两个牵引线腔,所述近端管上设有与牵引线腔位置对应的牵引线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血管内成像导管,其特征在于:两个牵引线腔截面中心点的连线经过所述探头腔截面的中心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血管内成像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管的近端处固定连接两个牵引线,两个牵引线分别进入一个牵引线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血管内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晓聪张高杰陈东郑凤贤任国强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恒宇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