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丙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4194802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7-10 16: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烯烃聚合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聚丙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聚丙烯的灰分含量低于30ppm,且其中不含Si元素;聚丙烯的重均分子量为30×104‑50×104;聚丙烯在大于110℃淋洗出的组分重量比例与35℃淋洗出的组分重量比例的比值为14‑23;聚丙烯的结晶度为46%‑50%。聚丙烯具有适中的结晶度和低的灰分,用于电容器粗化膜的制备,有利于兼顾击穿电压和表面粗糙度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烯烃聚合,具体地,涉及一种聚丙烯及其制备方法,以及该聚丙烯在电容器粗化膜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1、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是非极性介质材料,具有质轻、损耗小、稳定性好、电绝缘性和机械性能优良等特点,是电力和电子电容器的理想介质材料,广泛应用于电容器各行业。电力电容器由于其工艺和使用特点,要求聚丙烯薄膜介质不但要有较高的击穿电压,还要求表面具有一定的粗糙度,以适应电力电容器浸油性能的要求。表面粗糙度小,空隙率小,击穿电压高,但不能满足电容器制造时浸油的需要;表面粗糙度大,空隙率大,能满足电容器制造时浸油的需要,但击穿电压会下降,电弱点增多。因此研制可以同时满足聚丙烯粗化膜击穿电压和表面粗糙度要求的聚丙烯树脂具有重要的意义。

2、聚丙烯的等规度高,则其结晶性及耐压性就更高,但是加工性能会降低,所以选取合适的等规度能让聚丙烯的结晶性、耐压性以及加工性能很好的匹配。分子量分布过宽可能会发生介电损耗,过低加工性能不好,合适的分子量分布宽度对于电性能和加工性能的平衡也是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p>

1、本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聚丙烯,其特征在于,该聚丙烯的灰分含量低于30ppm,且其中不含Si元素;聚丙烯的重均分子量为30×104-50×104;聚丙烯在大于110℃淋洗出的组分重量比例与35℃淋洗出的组分重量比例的比值为14-23;聚丙烯的结晶度为46%-5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丙烯,其中,所述聚丙烯的灰分含量低于20ppm,且其中不含Si元素;聚丙烯的重均分子量为35×104-45×104;聚丙烯在大于110℃淋洗出的组分重量比例与35℃淋洗出的组分重量比例的比值为15-22;聚丙烯的结晶度为47%-49%。

3.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丙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聚丙烯,其特征在于,该聚丙烯的灰分含量低于30ppm,且其中不含si元素;聚丙烯的重均分子量为30×104-50×104;聚丙烯在大于110℃淋洗出的组分重量比例与35℃淋洗出的组分重量比例的比值为14-23;聚丙烯的结晶度为46%-5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丙烯,其中,所述聚丙烯的灰分含量低于20ppm,且其中不含si元素;聚丙烯的重均分子量为35×104-45×104;聚丙烯在大于110℃淋洗出的组分重量比例与35℃淋洗出的组分重量比例的比值为15-22;聚丙烯的结晶度为47%-49%。

3.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丙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制备方法包括:在催化剂和氢气的存在下,丙烯和任选的其它烯烃进行聚合反应得到聚丙烯,聚合过程中氢气的浓度为100-4000ppm,聚合反应前依次设有预接触和预聚合步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聚丙烯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含镁化合物选自卤化镁、镁的醇化物、镁的卤代醇化物和卤化镁加合物载体中的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聚丙烯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给电子体a选自通式如(i)所示的二醇酯类化合物: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聚丙烯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给电子体a选自1,3-丙二醇二苯甲酸酯、2-甲基-1,3-丙二醇二苯甲酸酯、2-乙基-1,3-丙二醇二苯甲酸酯、2-丙基-1,3-丙二醇二苯甲酸酯、2-丁基-1,3-丙二醇二苯甲酸酯、2,2-二甲基-1,3-丙二醇二苯甲酸酯、2-乙基-2-丁基-1,3-丙二醇二苯甲酸酯、2,2-二乙基-1,3-丙二醇二苯甲酸酯、2-甲基-2-丙基-1,3-丙二醇二苯甲酸酯、2-异丙基-2-异戊基-1,3-丙二醇二苯甲酸酯、2,4-戊二醇二苯甲酸酯、3-甲基-2,4-戊二醇二苯甲酸酯、3-乙基-2,4-戊二醇二苯甲酸酯、3-丙基-2,4-戊二醇二苯甲酸酯、3-丁基-2,4-戊二醇二苯甲酸酯、3,3-二甲基-2,4-戊二醇二苯甲酸酯、2-甲基-1,3-戊二醇二苯甲酸酯、2,2-二甲基-1,3-戊二醇二苯甲酸酯、2-乙基-1,3-戊二醇二苯甲酸酯、2-丁基-1,3-戊二醇二苯甲酸酯、2-甲基-1,3-戊二醇二苯甲酸酯、2-乙基-1,3-戊二醇二苯甲酸酯、2-丙基-1,3-戊二醇二苯甲酸酯、2-丁基-1,3-戊二醇二苯甲酸酯、2,2-二甲基-1,3-戊二醇二苯甲酸酯、2-甲基-1,3-戊二醇二苯甲酸酯、2,2-二甲基-1,3-戊二醇二苯甲酸酯、2-乙基-1,3-戊二醇二苯甲酸酯、2-丁基-1,3-戊二醇二苯甲酸酯、2,2,4-三甲基-1,3-戊二醇二苯甲酸酯、3-甲基-3-丁基-2,4-戊二醇二苯甲酸酯、2,2-二甲基-1,5-戊二醇二苯甲酸酯、1,6-己二醇二苯甲酸酯、6-庚烯-2,4-庚二醇二苯甲酸酯、2-甲基-6-庚烯-2,4-庚二醇二苯甲酸酯、3-甲基-6-庚烯-2,4-庚二醇二苯甲酸酯、4-甲基-6-庚烯-2,4-庚二醇二苯甲酸酯、5-甲基-6-庚烯-2,4-庚二醇二苯甲酸酯、6-甲基-6-庚烯-2,4-庚二醇二苯甲酸酯、3-乙基-6-庚烯-2,4-庚二醇二苯甲酸酯、4-乙基-6-庚烯-2,4-庚二醇二苯甲酸酯、5-乙基-6-庚烯-2,4-庚二醇二苯甲酸酯、6-乙基-6-庚烯-2,4-庚二醇二苯甲酸酯、3-丙基-6-庚烯-2,4-庚二醇二苯甲酸酯、4-丙基-6-庚烯-2,4-庚二醇二苯甲酸酯、5-丙基-6-庚烯-2,4-庚二醇二苯甲酸酯、6-丙基-6-庚烯-2,4-庚二醇二苯甲酸酯、3-丁基-6-庚烯-2,4-庚二醇二苯甲酸酯、4-丁基-6-庚烯-2,4-庚二醇二苯甲酸酯、5-丁基-6-庚烯-2,4-庚二醇二苯甲酸酯、6-丁基-6-庚烯-2,4-庚二醇二苯甲酸酯、3,5-二甲基-6-庚烯-2,4-庚二醇二苯甲酸酯、3,5-二乙基-6-庚烯-2,4-庚二醇二苯甲酸酯、3,5-二丙基-6-庚烯-2,4-庚二醇二苯甲酸酯、3,5-二丁基-6-庚烯-2,4-庚二醇二苯甲酸酯、3,3-二甲基-6-庚烯-2,4-庚二醇二苯甲酸酯、3,3-二乙基-6-庚烯-2,4-庚二醇二苯甲酸酯、3,3-二丙基-6-庚烯-2,4-庚二醇二苯甲酸酯、3,3-二丁基-6-庚烯-2,4-庚二醇二苯甲酸酯、3,5-庚二醇二苯甲酸酯、2-甲基-3,5-庚二醇二苯甲酸酯、3-甲基-3,5-庚二醇二苯甲酸酯、4-甲基-3,5-庚二醇二苯甲酸酯、5-甲基-3,5-庚二醇二苯甲酸酯、6-甲基-3,5-庚二醇二苯甲酸酯、3-乙基-3,5-庚二醇二苯甲酸酯、4-乙基-3,5-庚二醇二苯甲酸酯、5-乙基-3,5-庚二醇二苯甲酸酯、3-丙基-3,5-庚二醇二苯甲酸酯、4-丙基-3,5-庚二醇二苯甲酸酯、3-丁基-3,5-庚二醇二苯甲酸酯、2,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瑾周俊领夏先知谭扬陈龙刘月祥高富堂谢吉嘉杨睿马长友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