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特别涉及一种粘结剂及其制备方法、以及隔膜、电极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装置。
技术介绍
1、随着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汽车等的迅猛增长,对动力电池的需求也不断增长。而其中,电池的电化学性能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2、目前,电池电芯存在开口的问题,也即,极片与隔膜之间容易形成间隙,导致电池循环性能变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粘结剂,旨在通过该粘结剂提高隔膜与极片之间的粘结力,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粘结剂,所述粘结剂包括核层结构和设于所述核层结构表面的壳层结构,所述壳层结构包括聚丙烯酸酯类聚合物,所述核层结构包括聚偏氟乙烯聚合物。
3、本申请的粘结剂,包括核层结构和设于核层结构表面的壳层结构,核层结构包括聚偏氟乙烯聚合物,壳层结构包括聚丙烯酸酯类聚合物,由于聚偏氟乙烯为均聚物,结晶度约为50%,粘结力不足,本申请采用聚丙烯酸酯类聚合物对聚偏氟乙烯聚合物进行包覆,得到核壳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粘结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结剂包括核层结构和设于所述核层结构表面的壳层结构,所述壳层结构包括聚丙烯酸酯类聚合物,所述核层结构包括聚偏氟乙烯聚合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结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壳层结构包括多个壳体,多个所述壳体间隔设置在所述核层结构的表面。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粘结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偏氟乙烯聚合物与所述聚丙烯酸酯类聚合物的质量比为(2~100):1,可选地为(10~80):1。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粘结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结剂的体积平均粒径Dv50为0.5μm-50μm,可选地为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粘结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结剂包括核层结构和设于所述核层结构表面的壳层结构,所述壳层结构包括聚丙烯酸酯类聚合物,所述核层结构包括聚偏氟乙烯聚合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结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壳层结构包括多个壳体,多个所述壳体间隔设置在所述核层结构的表面。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粘结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偏氟乙烯聚合物与所述聚丙烯酸酯类聚合物的质量比为(2~100):1,可选地为(10~80):1。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粘结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结剂的体积平均粒径dv50为0.5μm-50μm,可选地为7μm-8μm。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粘结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丙烯酸酯类聚合物的构成单体包括第一聚合柔性单体、第二聚合极性单体和第三聚合分子量调节单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粘结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聚合柔性单体、所述第二聚合极性单体和所述第三聚合分子量调节单体的摩尔比为1:(0.01~0.8):(0.01~0.15),可选地为1:(0.05~0.7):(0.05~0.12)。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粘结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聚合柔性单体的结构中含有酯键,所述第二聚合极性单体的结构中含有氰基,所述第三聚合分子量调节单体含有酰胺键。
8.如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粘结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聚合柔性单体为丙烯酸酯类单体,所述第二聚合极性单体为丙烯腈类单体,所述第三聚合分子量调节单体为丙烯酰胺类单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粘结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丙烯酸酯类单体包括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异丁酯、丙烯酸仲丁酯、丙烯酸叔丁酯、丙烯酸正丙酯、丙烯酸环己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海艺,李雷,程晓楠,杨建瑞,汪鹏,郑义,孙成栋,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