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自然生态系统与建筑物共构结合的领域,尤指一种一地多用途及自给自足生态圈的绿建筑系统。
技术介绍
1、近年来越来越多农民使用新兴的栽种方式,以减少水资源浪费,“鱼菜共生”农法便是一项新兴的农耕方式,所述农法是在无土环境中,建立鱼、植物、微生物的循环链,鱼通过排泄物为植物提供养分,植物吸收养分实现水质过滤,而微生物对鱼排泄物进行分解,通过这样的技术可以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此不但无水质忧患,蔬菜更能正常生长;这种鱼菜协同共生的应用技术,不需持续用水灌溉土壤,而是水产养殖与水耕栽培相互结合,形成"鱼帮菜、菜帮鱼"互利共生的循环系统,还能达到零污染,成为持续循零排放的低碳生产模式,若配合温室设施,将可对抗恶劣气候。
2、另外,还有一项“鱼菜蚓共生”农法,同样是通过自然界动植物的互利共生,将蔬果等腐质植物给蚯蚓食用,再将蚯蚓给鱼儿进食,成为鱼儿的蛋白质来源,然后将鱼儿的排泄物提供给植物或蚯蚓作为养分,植物吸收了水中养分来净化水质,而净水最后又回到鱼池给鱼儿健康生长;当人类食用了上述农法提供的鱼、菜农作物后,将更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一地多用途及自给自足生态圈的绿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为在同一地点位置以下、中、上三个层区立体垂直整合为一体的建物构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地多用途及自给自足生态圈的绿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池(1)的养殖范围大于所述建筑物(2)的面积时,未被所述建筑物(2)遮蔽的养殖池(1)作为池内水产生物(20)的日照区、养殖区或钓鱼区;所述养殖池(1)的四周至少有一处侧边是作为两栖类、螺蜗类、水栖昆虫易于进入所述养殖池(1)内的斜边坡(112),所述斜边坡(112)的上端衔接地平面,下端衔接养殖池(1)的池底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地多用途及自给自足生态圈的绿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为在同一地点位置以下、中、上三个层区立体垂直整合为一体的建物构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地多用途及自给自足生态圈的绿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池(1)的养殖范围大于所述建筑物(2)的面积时,未被所述建筑物(2)遮蔽的养殖池(1)作为池内水产生物(20)的日照区、养殖区或钓鱼区;所述养殖池(1)的四周至少有一处侧边是作为两栖类、螺蜗类、水栖昆虫易于进入所述养殖池(1)内的斜边坡(112),所述斜边坡(112)的上端衔接地平面,下端衔接养殖池(1)的池底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地多用途及自给自足生态圈的绿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生床(4)平放于所述屋顶(22)的顶面上,其由多个具有隔热、保温及质轻功能的栽培箱(41)并排组合而成,所述栽培箱(41)由耐高温的真空发泡塑料制成,其具有朝上的开口,且所述开口上以盖板(42)遮盖,所述盖板(42)上设置了多个用于植栽使用的镂空植栽孔(43)。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地多用途及自给自足生态圈的绿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溉单元(5)包括:一设置在净水池(13)内用于将池水输送至种植区的第一沉水马达(51),一连接所述第一沉水马达(51)至栽培箱(41)之间的第一输入管(52)及一连接所述栽培箱(41)至养殖池(1)之间的输出管(53);所述第一输入管(52)设置了多个给水的控制阀(521),每个所述控制阀(521)对应一个栽培箱(41)。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地多用途及自给自足生态圈的绿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溉单元(5)还包括:一设置在所述养殖池(1)内用于将池水输送至过滤池(11)的第二沉水马达(55)。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地多用途及自给自足生态圈的绿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物(2)的内部或建筑物(2)的外部,设置了用于上登至网室(3)的楼梯(29);所述建筑物(2)具有地板(21),所述地板(21)至少设置了一喂食口(25),所述喂食口(25)作为室内喂鱼、捞鱼、钓鱼用途,所述...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