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国义专利>正文

一地多用途及自给自足生态圈的绿建筑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1907524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7-05 14:12
本技术提供一种一地多用途及自给自足生态圈的绿建筑系统,在同一地点位置以下、中、上三个层区垂直整合为一体的建物构造,下层区为养殖区,设置在地面下并能养殖水产生物的养殖池,养池殖旁设置了过滤池、生化池及净水池;中层区为居住区,设置在养殖池上方可供居住使用的建筑物;上层区为种植区,其包括设置在建筑物上方并具有多个培育床以及用于防虫遮阳使用的网室;下层区与上层区之间结合了灌溉单元,以将养殖池内的池水经由过滤池、生化池、净水池后再输送至植栽的植生床,最后再由植生床输出至养殖池内。本技术通过上述运作,达到节能减碳、生态平衡及资源再利用的境界,创造出以消耗最少能源并产出有机无毒食物的生活环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自然生态系统与建筑物共构结合的领域,尤指一种一地多用途及自给自足生态圈的绿建筑系统


技术介绍

1、近年来越来越多农民使用新兴的栽种方式,以减少水资源浪费,“鱼菜共生”农法便是一项新兴的农耕方式,所述农法是在无土环境中,建立鱼、植物、微生物的循环链,鱼通过排泄物为植物提供养分,植物吸收养分实现水质过滤,而微生物对鱼排泄物进行分解,通过这样的技术可以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此不但无水质忧患,蔬菜更能正常生长;这种鱼菜协同共生的应用技术,不需持续用水灌溉土壤,而是水产养殖与水耕栽培相互结合,形成"鱼帮菜、菜帮鱼"互利共生的循环系统,还能达到零污染,成为持续循零排放的低碳生产模式,若配合温室设施,将可对抗恶劣气候。

2、另外,还有一项“鱼菜蚓共生”农法,同样是通过自然界动植物的互利共生,将蔬果等腐质植物给蚯蚓食用,再将蚯蚓给鱼儿进食,成为鱼儿的蛋白质来源,然后将鱼儿的排泄物提供给植物或蚯蚓作为养分,植物吸收了水中养分来净化水质,而净水最后又回到鱼池给鱼儿健康生长;当人类食用了上述农法提供的鱼、菜农作物后,将更加安全与健康。这种维护人类健康,遵从当地生态、生物多样性和自然循环,便成为一种结合传统农业、创新思维和科学技术的生态圈,能有利于保护我们所共享的生存环境,还促进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的公平与和谐共生。

3、上述“鱼菜”或“鱼菜蚓”共生农法,已被视为缓解极端气候变化、保障食物生产的一种新兴农作方式,其具备对环境友善、撙节水资源、降低耕种土地,以及产出干净安全食物的特质,能服合“联合国永续发展”的多项目标,为人类生活提供美好的愿景。

4、事实上,自然生态共生农法已在我们周遭实施,但在地狭人稠、建地及建物售价高昂的都巿里,常受到有限空间的影响,使农作物产量无法增加或提升,因为除了居家使用空间外,还要设置鱼槽、过滤池、硝化槽以及植物栽培槽后,使原本不大的空间因上述设备的摆放而缩的更小,当然农作物产量也无法增加;检讨其原因,是因为传统农法是将居住空间与生态空间分隔设置,导致空间环境使用不彰,造作资源浪费和处理不足;因此,如何在狭小环境中有效利用空间,并以自然生态农法形成自给自足的生态圈,还能增加或提升农作物产量,便成为本技术欲突破的问题之一。

5、接着,现今屋顶在夏季烈日照射下,表面温度可高达65℃以上,如果没有做好隔热效果,将使顶层房间更加闷热;另外,屋顶若没有很好的保温效果,冬天室内就会很冷,而传统都是将房顶安装特别的建筑材料来达到防晒及保温效果,然而除了上述方式外,如何在实施自然生态农法的同时,使房顶上附加隔热隔冷的设备,把外界的冷热空气阻隔在外,以成为凉爽或温暖的绿建筑,便成为本技术欲克服的问题之二。

6、其次,传统实施自然生态共生农法,在喂食鱼儿、抓鱼或赏鱼时,都必须站在鱼槽、鱼箱、鱼桶或者是鱼池的旁边,并不会站在上述设备的上方,倘如果要站在上述设备的上方,又如何去实现,便成为本技术欲解决的问题之三。

7、再者,自然生态农法中的“鱼菜蚓共生”,是以蚯蚓作为鱼类的天然蛋白质食物来源,但当鱼群更多或更大时,蛋白质饲料将明显不足,因此如何开发出其它的天然蛋白质饲料,并能以自然栖息、繁殖或自头罗网方式提供给鱼群食用,便成为本技术欲解决的问题之四。

8、在“鱼菜蚓共生”中,蚯蚓是养殖在堆肥箱内,但当蚯蚓繁殖过剩时,就必须取出作为鱼类的天然饲料,但蚯蚓并不会主动落入鱼槽设备内,必须通过人力抓取及移出,这时就颇费时间与功夫,如果能设置一个能使蚯蚓在需要离开堆肥箱后,能自动落入鱼槽内的装置,便成为本技术欲解决的问题之六。

9、最后,传统自然生态共生农法中使用的水源,在夏季时常因水量蒸发大,故需要适时补充,另外还需担心枯水期缺水或水源不足等问题发生,因此如何在平时就能做好水源搜集以减少水资源使用,就成为本技术欲解决的问题之七。

10、我们都知道“绿建筑”是指以人类的舒适健康为基础,追求与地球环境共生共荣,及人类生活环境永续发展的建筑。简言之,就是以环保、节能、永续为出发点,打造"消耗最少地球能源与资源,制造最少废弃物,具有生态节能,健康特性与减废的建筑物",才能与地球环境共生共荣共存。然而如何使人造建筑和自然生态环境取得一个平衡点,这也是本技术欲努力开发突破的课题。

11、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问题并达到本技术的目的,本技术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为提供一种一地多用途及自给自足生态圈的绿建筑系统,为在同一地点位置以下、中、上三个层区立体垂直整合为一体的建物构造;所述下层区,为养殖区,设置在地平面下,并围构成一蓄水空间以养殖水产生物的养殖池,所述养殖池旁设置了过滤池、生化池及净水池;所述中层区,为居住区,设置在地平面上及所述养殖池的上方,并作为居住用途的建筑物,所述建筑物的底面与所述养殖池的顶面之间保留间距,形成高度落差,以作为空气流动的通风空间;所述上层区,为种植区,设置在所述建筑物的上方,其包括用于覆盖在所述建筑物的屋顶顶面上并用于栽培植物的多个植生床以及用于遮阳、防雨、保温及防虫害用途的网室,所述植生床为不具有热传导作用的隔温层;所述下层区与所述上层区之间结合了灌溉单元,所述灌溉单元用于将所述养殖池内的池水经过所述过滤池、生化池、净水池后再输送至所述上层区的植生床,所述池水提供养分给所述植生床内的植物吸收,所述池水被植物净化后,再由所述植生床输出至所述养殖池内供池水中的水产生物使用。

2、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植生床平放于所述屋顶顶面,其由多个具有隔热、保温及质轻功能的栽培箱并排组合而成,所述栽培箱由耐高温的真空发泡塑料制成,其具有朝上的开口,且所述开口上以盖板遮盖,所述盖板上设置了多个用于植栽使用的镂空植栽孔。

3、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灌溉单元包括:一设置在净水池内用于将池水输送至种植区的第一沉水马达,一连接所述第一沉水马达至栽培箱之间的第一输入管及一连接所述栽培箱至养殖池之间的输出管;所述第一输入管设置了多个给水的控制阀,每个控制阀对应一个栽培箱。

4、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灌溉单元还包括:一设置在所述养殖池内用于将池水输送至过滤池的第二沉水马达。

5、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建筑物的内部或建筑物的外部,设置了用于上登至网室的楼梯;所述建筑物具有地板,所述地板至少设置了一喂食口,所述喂食口作为室内喂鱼、捞鱼、钓鱼用途,所述喂食口内设置了掀盖,所述掀盖包含了一透明玻璃板,能作为室内观赏水产生物用途;所述建筑物的地板底下设置了用于朝所述养殖池投光的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为led聚光灯组。

6、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本技术还包括至少一设置在所述养殖池周边的蚯蚓养殖箱,所述蚯蚓养殖箱由箱体及覆盖在所箱体上的顶板所组成,所述箱体内能放置堆肥及蚯蚓,所述顶板可掀开或移动,所述箱体的底板设置了多个用于使蚯蚓水掉落至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一地多用途及自给自足生态圈的绿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为在同一地点位置以下、中、上三个层区立体垂直整合为一体的建物构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地多用途及自给自足生态圈的绿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池(1)的养殖范围大于所述建筑物(2)的面积时,未被所述建筑物(2)遮蔽的养殖池(1)作为池内水产生物(20)的日照区、养殖区或钓鱼区;所述养殖池(1)的四周至少有一处侧边是作为两栖类、螺蜗类、水栖昆虫易于进入所述养殖池(1)内的斜边坡(112),所述斜边坡(112)的上端衔接地平面,下端衔接养殖池(1)的池底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地多用途及自给自足生态圈的绿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生床(4)平放于所述屋顶(22)的顶面上,其由多个具有隔热、保温及质轻功能的栽培箱(41)并排组合而成,所述栽培箱(41)由耐高温的真空发泡塑料制成,其具有朝上的开口,且所述开口上以盖板(42)遮盖,所述盖板(42)上设置了多个用于植栽使用的镂空植栽孔(43)。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地多用途及自给自足生态圈的绿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溉单元(5)包括:一设置在净水池(13)内用于将池水输送至种植区的第一沉水马达(51),一连接所述第一沉水马达(51)至栽培箱(41)之间的第一输入管(52)及一连接所述栽培箱(41)至养殖池(1)之间的输出管(53);所述第一输入管(52)设置了多个给水的控制阀(521),每个所述控制阀(521)对应一个栽培箱(41)。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地多用途及自给自足生态圈的绿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溉单元(5)还包括:一设置在所述养殖池(1)内用于将池水输送至过滤池(11)的第二沉水马达(55)。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地多用途及自给自足生态圈的绿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物(2)的内部或建筑物(2)的外部,设置了用于上登至网室(3)的楼梯(29);所述建筑物(2)具有地板(21),所述地板(21)至少设置了一喂食口(25),所述喂食口(25)作为室内喂鱼、捞鱼、钓鱼用途,所述喂食口(25)以掀盖(24)覆盖着,所述掀盖(24)包含了一用于室内观赏水产生物用途的透明玻璃板(26);所述建筑物(2)的地板(21)底下设置了用于朝所述养殖池(1)投光的发光单元(6),所述发光单元(6)为LED聚光灯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地多用途及自给自足生态圈的绿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设置在所述养殖池(1)周边的蚯蚓养殖箱(7),所述蚯蚓养殖箱(7)由箱体(71)及覆盖在所述箱体(71)上的顶板(72)所组成,所述箱体(71)内用于放置堆肥及蚯蚓,所述顶板(72)可掀开或移动,所述箱体(71)的底板(73)设置了多个用于使蚯蚓水掉落至所述养殖池(1)内的小孔(75),所述箱体(71)的前板(74)是一在偏转后能以倾斜角度提供给蚯蚓爬出箱外的调整板。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地多用途及自给自足生态圈的绿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所述养殖池(1)上方及在所述建筑物(2)的四周围至少设置一个以上的捕虫装置(8),所述捕虫装置(8)包括一直立架设在所述建筑物(2)外侧的框架(81)、一横向固定在所述框架(81)上端的滚动条(82)、一被所述滚动条(82)卷动后能上下升降且在下降后呈现展开状态的透光布(83)、一位在所述透光布(83)前方及/或后方并用于朝透光布(83)投光的聚光灯(84);所述透光布(83)与聚光灯(84)之间保留一段距离(85),所述透光布(83)的底下结合了一平衡用的配重杆(86),所述聚光灯(84)位设在所述框架(81)的上、中或下端任一位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地多用途及自给自足生态圈的绿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物(2)外设置了一贮水装置(9),其包括:一放置在所述养殖池(1)旁的储水舱(91);一围绕在所述建筑物(2)的屋顶(22)四周围的集水槽(92);一衔接集水槽(92)并将雨水排入储水舱(91)内储存的第三输入管(93);一结合在第三输入管(93)上端用于筛除落叶、杂物的落叶分离器(94);所述储水舱(91)内的水为备用水源,在使用前先排入所述过滤池(11)内进行过滤与沉淀。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地多用途及自给自足生态圈的绿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为在同一地点位置以下、中、上三个层区立体垂直整合为一体的建物构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地多用途及自给自足生态圈的绿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池(1)的养殖范围大于所述建筑物(2)的面积时,未被所述建筑物(2)遮蔽的养殖池(1)作为池内水产生物(20)的日照区、养殖区或钓鱼区;所述养殖池(1)的四周至少有一处侧边是作为两栖类、螺蜗类、水栖昆虫易于进入所述养殖池(1)内的斜边坡(112),所述斜边坡(112)的上端衔接地平面,下端衔接养殖池(1)的池底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地多用途及自给自足生态圈的绿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生床(4)平放于所述屋顶(22)的顶面上,其由多个具有隔热、保温及质轻功能的栽培箱(41)并排组合而成,所述栽培箱(41)由耐高温的真空发泡塑料制成,其具有朝上的开口,且所述开口上以盖板(42)遮盖,所述盖板(42)上设置了多个用于植栽使用的镂空植栽孔(43)。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地多用途及自给自足生态圈的绿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溉单元(5)包括:一设置在净水池(13)内用于将池水输送至种植区的第一沉水马达(51),一连接所述第一沉水马达(51)至栽培箱(41)之间的第一输入管(52)及一连接所述栽培箱(41)至养殖池(1)之间的输出管(53);所述第一输入管(52)设置了多个给水的控制阀(521),每个所述控制阀(521)对应一个栽培箱(41)。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地多用途及自给自足生态圈的绿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溉单元(5)还包括:一设置在所述养殖池(1)内用于将池水输送至过滤池(11)的第二沉水马达(55)。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地多用途及自给自足生态圈的绿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物(2)的内部或建筑物(2)的外部,设置了用于上登至网室(3)的楼梯(29);所述建筑物(2)具有地板(21),所述地板(21)至少设置了一喂食口(25),所述喂食口(25)作为室内喂鱼、捞鱼、钓鱼用途,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国义林志奇
申请(专利权)人:林国义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