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承载机构及风机群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832600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27 18:16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承载机构及风机群组,包括第一承载部和第二承载部,第一承载部与隧道内壁形状地适配,第二承载部构造为与风箱形状地适配,风箱连接第二承载部;第一承载部包括有弧形板,第二承载部包括多个直板,直板端部连接第一承载部。本技术利用第一支撑部与隧道内壁的形状适配,形成除隧道内壁或者脱离隧道内壁外的另一受力单元,降低了隧道内壁的承载量,第二支撑部的端部连接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适配风箱形状,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能够提前组装,在安装风机时,安装面则为适配风机的第二支撑部,解决了风机结构、隧道内壁不适配的问题,提升了安装的便捷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风机,尤其是一种承载机构及风机群组


技术介绍

1、隧道内通风是隧道施工、运行阶段保证隧道内空气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措施,在隧道施工阶段需要向隧道内注入新鲜空气保证工作人员的工作条件,在运行通车阶段需要通过新风注入降低隧道内的有害气体或者污染物的浓度。

2、现在的隧道通风使用的风机分为轴流风机、离心风机等,隧道采用风机直接通风的方式,在进行风机安装时,通常采取螺栓直接将风机固定在隧道内壁,而隧道内壁往往是弧形或者是不规则状,风机自然无法与隧道内壁直接贴合,风机固定施工难度大,且螺栓需要承载全部的重力,导致容易松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进一步的,尤其是在隧道内壁安装多个风机的情况下,施工过程缓慢,安全隐患更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承载机构及风机群组。

2、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3、一种承载机构,包括第一承载部和第二承载部,所述第一承载部与隧道内壁形状地适配,所述第二承载部构造为与风箱形状地适配,所述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承载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承载部(210)和第二承载部(220),所述第一承载部(210)与隧道内壁(300)形状地适配,所述第二承载部(220)构造为与风箱(110)形状地适配,所述风箱(110)连接所述第二承载部(2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承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部(210)包括有弧形板(211),所述第二承载部(220)包括多个直板(221),所述直板(221)端部连接所述第一承载部(21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承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部(210)包括多个弧形板(211),所述弧形板(211)端部与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承载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承载部(210)和第二承载部(220),所述第一承载部(210)与隧道内壁(300)形状地适配,所述第二承载部(220)构造为与风箱(110)形状地适配,所述风箱(110)连接所述第二承载部(2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承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部(210)包括有弧形板(211),所述第二承载部(220)包括多个直板(221),所述直板(221)端部连接所述第一承载部(21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承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部(210)包括多个弧形板(211),所述弧形板(211)端部与所述直板(221)端部连接,相邻弧形板(211)之间端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承载机构,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直板(221)之间设有扣合结构,所述扣合结构位于所述直板(221)的端部,所述直板(221)一端形成有贯穿槽(222),另一端构造有扣齿(223),所述风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小洪蒋双全唐邦校谢永利范祥蒋文彬牛茂钦向英杰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徽风新型合成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