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维编织用随动式芯模支撑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83111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27 18:15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三维编织用随动式芯模支撑车,包括车体、控制系统、传动机构、支撑机构、升降系统和轨道。控制系统用于控制车体和升降系统的移动。支撑机构用于固定芯模,使芯模两端得到支撑,减少了固定端的弯曲应力,对于大长径比的芯模,可以保证其直线度,从而保证三维编织预成型体的质量;在芯轴到达末端时,向控制系统发送电信号,使其控制车体反向移动;其支撑滑轨与接触开关留有安全间隙,以避免支撑头长时间及失误触发接触开关而引发安全问题。传动机构用于将控制系统的动力和转动方向传输给车体。升降系统用于调节支撑机构高度,方便其与芯模固定,可满足不同尺寸编织芯模的需求。另外,本技术还具有操作安全、方便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纺织复合材料,具体涉及一种三维编织用随动式芯模支撑车


技术介绍

1、三维编织复合材料不同于传统的缠绕、模压、铺层等工艺,它有着效率高、质量稳定性好,复合材料整体性好的特点。根据不同的产品设计出不同的三维编织用赋形芯模,通过三维编织工艺将纤维按照设计的参数编织在赋形芯模上,从而得到所需复合材料的预成型体。目前,由于三维编织赋形芯模只能固定在一端的机械臂上,对于大长径比的赋形芯模,在编织过程中极易出现弯曲、不稳定等现象,从而导致大长径比复合材料的预成型体质量不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出一种三维编织用随动芯模支撑车,解决了大长径比赋形芯模自由端的固定问题,避免了大长径比赋形芯模在编织过程中易出现弯曲、不稳定等现象。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三维编织用随动芯模支撑车,包括车体、控制系统、传动机构、支撑机构、升降系统和轨道。控制系统可以控制车体的前后移动和升降系统的上下移动;支撑机构位于升降系统的上方,借助升降系统的上下移动进行高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三维编织用随动式芯模支撑车,包括车体、控制系统、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机构、升降系统和轨道(3);所述车体(1)包括与轨道(3)配合的车轮(2);控制系统包括前后移动动力设备和上下移动动力设备,前后移动动力设备用于控制车体(1)的移动,上下移动动力设备用于控制升降系统的移动;支撑机构用于固定芯模,并在芯轴到达末端时,向前后移动动力设备发送电信号,使其控制车体(1)反向移动;传动机构用于将前后移动动力设备的动力和转动方向传输给车体(1);升降系统用于调节支撑机构高度,方便其与芯模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编织用随动式芯模支撑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维编织用随动式芯模支撑车,包括车体、控制系统、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机构、升降系统和轨道(3);所述车体(1)包括与轨道(3)配合的车轮(2);控制系统包括前后移动动力设备和上下移动动力设备,前后移动动力设备用于控制车体(1)的移动,上下移动动力设备用于控制升降系统的移动;支撑机构用于固定芯模,并在芯轴到达末端时,向前后移动动力设备发送电信号,使其控制车体(1)反向移动;传动机构用于将前后移动动力设备的动力和转动方向传输给车体(1);升降系统用于调节支撑机构高度,方便其与芯模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编织用随动式芯模支撑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1)还包括车桥(22)、驱动车轴(5)、从动车轴(16)、轴承(21)和轴承端盖(23);车桥(22)由顶板和四个支撑板构成,顶板开通孔,支撑板厚度方向开有与车轴匹配的圆形通孔;驱动车轴(5)和从动车轴(16)分列于车桥(22)前后方的相对支撑板圆形通孔中,两端分别设置车轮(2)、轴承(21)和轴承端盖(2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维编织用随动式芯模支撑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统还包括控制按钮(15)、蓄电池(18)和单片机(19);所述前后移动动力设备为驱动伺服电机(8),具有自锁装置;上下移动动力设备为直线电机(17);蓄电池(18)用于为驱动伺服电机(8)和直线电机(17)提供动力;控制按钮(15)或单片机(19)用于向驱动伺服电机(8)和直线电机(17)下达指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三维编织用随动式芯模支撑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统还包括充电接口(10)和控制箱(9);所述充电接口(10)用于为蓄电池(1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新宇孔国强李居影于秋兵邵蒙王康袁文婕任鑫刘文博魏化震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非金属材料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