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源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81154 阅读:3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源模块,包括底反射板与出光光学膜组,所述底反射板与所述出光光学膜组之间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光学单元,每个光学单元包括一个导光板,导光板的下表面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凹槽,凹槽中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发光单元,每个发光单元包括一个电路板与设置在电路板上的一个或多个光源。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背光源模块可以减小背光源模块的厚度,满足大尺寸LCD的需要与高亮度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液晶显示
,特别涉及一种背光源模块
技术介绍
目前,在各种平板显示器中,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以下简称LCD)已经成为主流。由于液晶本身不发光,需要在LCD中设置外部光源,在液晶层对外部光源发射的光线进行透射或反射,来进行影像显示。根据LCD对背光源发射光线的利用方式,LCD可以分为反射型LCD与透射型LCD,现有的LCD大多采用透射型。背光源模块是LCD的主要组成部件,因此,背光源模块的厚度直接决定了 LCD的厚度,要实现超薄型的LCD,就需要减少背光源模块的厚度。根据光源所在的位置,背光源模块可以分为侧光式背光源模块和直下式背光源模块。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侧光式背光源模块的一个结构示意图。根据图l,侧光式背光源模块包括导光板101、位于导光板101侧边的光源102、位于导光板101下方的底反射板103、以及位于导光板101上方的出光光学膜组104。其中,出光光学膜组104包括位于上层的棱镜膜1041和位于下层的扩散膜1042。光源102产生的白光经过底反射板103被反射至导光板101中,导光板101利用光散射原理,将光源102入射的光线与底反射板103反射的光线转换成平面光,经过扩散膜1042使导光板101射出的光线扩散与偏向,再经由表面成连续锯齿沟槽状的、具有聚光功能的棱镜膜1041,对光线进行聚集并调整光线的发散角度后发送给液晶层。由于側光式背光源模块中,光源位于导光板侧边,因此,相对于直下式背光源模块来说,其厚度较薄。但是,由于光源位于背光源模块的侧边,导4致侧光式背光源模块的亮度较低,仅适用于中小尺寸的,例如移动终端、掌上电脑(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以下简称PDA)、笔记本、监视器等,如果应用于大尺寸的LCD中,由于光源集中在导光板的侧边,热量会比较集中,同时难以满足亮度需求。如图2所示,为现有技术直下式背光源模块的一个结构示意图,根据图2,直下式背光源模块包括导光板201、位于导光板201下方的光源202、位于光源202下方的底反射板203、以及位于导光板201上方的出光光学膜组204。其中,出光光学膜组204包括位于上层的棱镜膜2041和位于下层的扩散膜2042。由于光源202位于导光板201的下方,因此,光源202产生的白光经底反射板203反射至导光板201中,光线经过扩散膜2042和棱镜膜2041的扩散和混合后成为平面光发送给液晶层。由于直下式背光源模块中,光源位于导光板下方,相对于侧光式背光源模块来说,其光源利用率高,亮度较高,可适用于对亮度要求较高的大尺寸液晶显示器,例如大尺寸LCD电视与大尺寸高亮度的监视器等。但是,由于光源需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并且需要一定的混光距离,导致直下式背光源模块的厚度较大,即使在采用散光透镜或散光反射镜技术时,目前的最小厚度也达到30mm-40mm,无法应用于薄型LCD,无法满足未来显示器薄型化的需求与发展趋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薄型化、高亮度、适合大尺寸LCD的背光源模块。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背光源模块,包括底反射板与出光光学膜組,所述底反射板与所述出光光学膜组之间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光学单元,每个光学单元包括一个导光板,导光板的下表面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凹槽,凹槽中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发光单元,每个发光单元包括一个电路板与设置在5电路板上的一个或多个光源。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背光源模块,对传统的直下式背光源模块进行了改进,在导光板的下表面开设了凹槽,将发光单元设置于凹槽中,从而避免了由于导光板下方设置光源所需要的厚度,减小了背光源模块的厚度,采用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可将背光源模块的厚度减小到20mm以下,同时,背光源模块中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一个或多个光学单元,可以满足大尺寸LCD的需要与高亮度需求。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侧光式背光源模块的一个结构示意图2为现有技术直下式背光源模块的一个结构示意图3为本专利技术背光源模块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4为本专利技术背光源模块中光学单元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5为本专利技术背光源模块中光学单元另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6为本专利技术背光源模块中光学单元又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7为本专利技术背光源模块中光学单元再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8为本专利技术背光源模块中相邻两个光学单元之间位置关系的一个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如图3所示,为本专利技术背光源模块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背光源模块中光学单元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请同时参见图3与图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源模块包括底反射板1与出光光学膜组2,底反射板1与出光光学膜组2之间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光学单元3。每个光学单元3包括一个导光板31。该导光板31可以为聚曱基丙稀酸曱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以下简称PMMA)制品或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以下简称PC)制品。 导光板31的下表面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凹槽32,该结构可以通过注塑加工而成。 凹槽32中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发光单元33。其中,凹槽32的深度可以大于或 刚好等于发光单元33的沿该深度方向上的相应尺寸,也可以稍小于发光单元 33的沿该深度方向上的相应尺寸。每个发光单元33包括一个电路板34与设 置在该电路板34上的一个或多个光源35。该光源35可以均匀或任意分布在 电路板34上,所有的光源35可以集中分布在电路板34的一个平面上,也可 以分歉分布在电路板34的两个平面上。作为具体的实施例,光源35可以为 冷阴极荧光管、白光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 ,以下简称LED), 也可以为由红、蓝、绿三色芯片封装而成的混光LED。本实施例的背光源模块,对传统的直下式背光源模块进行了改进,在导 光板的下表面开设了凹槽,将发光单元设置于凹槽中,从而减少了由于导光 板下方设置光源所需要的厚度,减小了背光源模块的厚度,同时也满足了 LCD 高亮度的需求。如图5所示,为本专利技术背光源模块中光学单元另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 在该实施例中,光源35设置在电路板34的一面,在电路板34的另一面设置 有散热部件36。在该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光源35的发光面与周围的导光板 31平面平行。另外,作为其它可行的实施例,光源35的发光面也可以与周围 导光板31平面的夹角大于等于0。且小于等于90。,多个光源35的发光面可以 同向,也可以反相,可以平行,也可以以任意角度交叉。在凹槽32的上底面 上设置反光片37,以便将光源向凹槽32的上底面发射的光线反射进导光板 31的其它部分,避免在导光板31上与凹槽32的上底面相应的出光面形成光 斑,从而提高导光板的出光均匀性与亮度。导光板31的上表面设置有微结构 38,以增加背光源模块的亮度。该微结构38可以为V形、U形、半圆形、半 椭圆形、三棱锥形、四棱锥形与金字塔形中的一种或多种。另外,导光板31 的下表面、凹槽的上底面也可以设置有微结构39,该微结构38可以是三棱锥形的网点。微结构38和微结构39均可以通过V-CUT、电铸或蚀刻等方法加 工而成。本实施例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将光源设置在电路板的一面,而电路板 的另 一面设置了散热部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源模块,包括底反射板与出光光学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反射板与所述出光光学膜组之间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光学单元,每个光学单元包括一个导光板,导光板的下表面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凹槽,凹槽中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发光单元,每个发光单元包括一个电路板与设置在电路板上的一个或多个光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万丽芳孙小斌张丽蕾赵星星邵喜斌王刚
申请(专利权)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