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池,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池正负极控制结构。
技术介绍
1、在便携式电子产品中,经常使用纽扣电池对其进行供电。
2、目前的便携式电子产品中,设置有壳体和上盖,在壳体上设置有容纳腔,容纳腔体内设置有主板,容纳腔用于容纳纽扣电池。在主板上设置有负极和正极,当电池放置在容纳腔内后,电池通过正极和负极与主板进行电路连通。然而电子产品出厂时由于只要装上电池,主板即与电池进行连通,这样对于电池存在功耗的问题,因此出厂时还必须用一个绝缘片来隔离电池和主板的正负极。且一旦绝缘片抽离后除非取出电池,否则就无法断开电源。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电池正负极控制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在不拆卸纽扣电池的情况下,实现系统断电,减少电池损耗的技术问题。
2、本技术实施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提供一种电池正负极控制结构,包括:
4、壳体,所述壳体内部镂空设置,所述壳体包括底壁和侧壁;
5、上盖,所述上盖的顶部内侧设置有第二正极触点,所述上盖可用于收容电池,所述电池与所述上盖内的所述第二正极触点接触,且所述上盖可盖设于所述壳体并与所述壳体可旋转的扣合连接,当所述上盖盖设于所述壳体内后,所述上盖与所述壳体的底壁和侧壁共同围合形成有容纳腔,此时电池收容于所述容纳腔内;
6、主板,所述主板设置于所述底壁上,所述主板上设置有负极触点和第一正极触点;
7、其中,当电池设置于上盖内后,所述上盖盖设于所述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壁设置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至少具有两个,两个所述限位部在所述侧壁上的位置不对称;
9、所述主板上设置有缺口,所述缺口的数量与所述限位部的数量相同,且各个所述缺口可卡接于与其相对应的限位部。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壁上还设置有挡板,当所述主板收容于所述壳体内时,所述挡板和所述底壁共同抵接所述主板的上下两侧,以实现对主板的轴向限位。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正极触点设置于所述上盖的顶部内侧,所述第二正极触点包括正面凸起和侧面凸起,所述侧面凸起朝向所述电池的正极设置,所述正面凸起朝向所述主板设置;
12、所述第一正极触点设置于所述主板的外周侧,所述第一正极触点朝向所述上盖设置。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卡接部,所述上盖设置有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相互配合,
14、当所述上盖盖设于所述壳体上时,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扣合连接,以实现对所述上盖的轴向限位。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接部内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卡接部内设置有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可通过旋转上盖,以使得所述第一凸块或所述第二凸块与所述第一凹槽扣合连接;
16、所述上盖盖设于所述壳体时,当正方向旋转所述上盖,以使所述第一凸块与所述第一凹槽扣合连接时,此时所述第一正极触点和所述第二弹片不连接,电池与所述主板的电路不连通;
17、当继续旋转所述上盖,以使所述第二凸块与所述第一凹槽扣合连接时,此时所述第一正极触点和所述第二弹片连接,电池与所述主板的电路连通。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接部内设置有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所述第二卡接部内开设有第一凹槽,可通过旋转上盖,以使得所述第一凸块或所述第二凸块与所述第一凹槽扣合连接;
19、所述上盖盖设于所述壳体时,当正方向旋转所述上盖,以使所述第一凸块与所述第一凹槽扣合连接时,此时所述第一正极触点和所述第二弹片不连接,电池与所述主板的电路不连通;
20、当继续旋转所述上盖,以使所述第二凸块与所述第一凹槽扣合连接时,此时所述第一正极触点和所述第二弹片连接,电池与所述主板的电路连通。
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盖的外周侧还设置有密封槽,所述密封槽内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与所述壳体的所述侧壁紧密贴合。
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盖的顶部设置有防滑纹理。
23、与现有技术相比,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正负极控制结构中,当通过该电池正负极控制结构放置电池时,首先可将电池收容于上盖内,以使得电池的侧面与上盖的第二正极触点相互接触,而后上盖盖设于壳体,从而上盖带动电池进入壳体内,此时电池设置在上盖和壳体共同围合形成的容纳腔中。电池的正极和上盖的第二正极触点相互接触,且电池的负极和主板的负极触点相互接触,通过正方向旋转上盖,可使得上盖上的第二正极触点与主板的第一正极触点相互接触,从而实现电池与主板电路的连通;通过反方向旋转上盖,上盖的第二正极触点与主板的第一正极触点相互分离,从而实现电池与主板电路的断开。通过这样的设置,在不拆卸电池的情况下,通过正方向或者反方向旋转上盖,可实现电路的连通和断开,节省不必要浪费的电能。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正负极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正负极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设置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至少具有两个,两个所述限位部在所述侧壁上的位置不对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正负极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上还设置有挡板,当所述主板收容于所述壳体内时,所述挡板和所述底壁共同抵接所述主板的上下两侧,以实现对主板的轴向限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正负极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正极触点设置于所述上盖的顶部内侧,所述第二正极触点包括正面凸起和侧面凸起,所述侧面凸起朝向所述电池的正极设置,所述正面凸起朝向所述主板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正负极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卡接部,所述上盖设置有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互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正负极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部内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卡接部内设置有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可通过旋转上盖,以使得所述第一凸块或所述第二凸块与所述第一凹槽扣合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正负极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正负极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设置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至少具有两个,两个所述限位部在所述侧壁上的位置不对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正负极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上还设置有挡板,当所述主板收容于所述壳体内时,所述挡板和所述底壁共同抵接所述主板的上下两侧,以实现对主板的轴向限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正负极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正极触点设置于所述上盖的顶部内侧,所述第二正极触点包括正面凸起和侧面凸起,所述侧面凸起朝向所述电池的正极设置,所述正面凸起朝向所述主板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正负极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卡接部,所述上盖设置有第二卡接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能清,陆军,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谦视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