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采油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游梁式抽油机双减速机驱动装置。
技术介绍
1、目前,国内游梁式抽油机一般采用1台中低速异步电动机,通过皮带轮减速后输入1台采用中硬齿面齿轮的两级减速机,减速机输出轴两端安装曲柄和平衡重装置,通过曲柄旋转带动游梁式抽油机四连杆机构运行,从而实现抽油机的采油作业,如图1所示。中低速电机和中硬齿面的减速箱特点是体积大、重量重、成本高、噪声大。由于抽油机的工作特点是启动负载高,运行负载率很低,而异步电机的特性是随着负载率降低效率大大降低;同时,电机与减速机之间采用皮带传动,效率低;由于电机恒速,调整抽油机冲次时,需要现场更换不同直径的电机皮带轮来实现。
2、综上所述,现有配置所存在的技术缺陷是:电机和减速机体积大、重量重、成本高,驱动装置整体运行效率低、噪声大、冲次调整不便等。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游梁式抽油机双减速机驱动装置,利用高速永磁同步电机取代传统中低速电机,再通过电机控制器调速,方便快捷地实现任意冲次调整,体积小、重量轻、在低负载率下仍能够保持高效率运行;同时,利用电机伺服控制技术,可实现抽油机运行过程中全程姿态可控。抽油机运行过程中驴头在上下死点位置超低速运行,上下行过程中匀速中高速运行。从而增加有效冲程,降低冲击载荷,大幅度提高泵效,降低动液面,增加油井产量。达到低冲次,高效、节能运行的目的。
2、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3、一种游梁式抽油机双减速机驱动装置,包括驱动装置固定
4、所述驱动装置固定底座包括基板,基板上固定有两块垂直对立设置的定位板一和定位板二,定位板一和定位板二上分别设有定位孔一和定位孔二,定位孔一和定位孔二同轴度、同孔径、同中心高,且孔轴线与基板平行,沿定位孔一和定位孔二的圆周均布有多个螺纹孔,定位孔一和定位孔二用于定位安装减速机;还包括加强板块,加强板块上设有上下穿透的卡槽一和卡槽二,卡槽一和卡槽二分别穿设在定位板一和定位板二上,且加强板块的下端面与基板上端面固定;所述基板上设有固定孔,直径与位置尺寸均与原有抽油机减速机底板固定孔一致。
5、所述驱动装置固定底座还包括一对前加强板和一对后加强板,一对前加强板的后端与加强板块的前端面固定,一对后加强板的前端与加强板块的后端面固定;所述的基板、定位板一、定位板二、加强板块、一对前加强板和一对后加强板均采用钢板,一体焊接而成。
6、所述的永磁同步电机通过电机支座固定在驱动装置固定底座上。
7、所述的永磁同步电机采用双侧轴动力方式,其电机输出轴由左至右依次设有五段,分别为左动力对接段、左支撑段、主体段、左支撑段和右动力对接段,所述主体段直径、左支撑段直径和左动力对接段直径依次逐渐变小,所述主体段左端与左支撑段右端对接形成的阶梯部为左轴承抵接部,所述左动力对接段设于永磁同步电机左端盖外部;所述右支撑段的直径均大于主体段直径和右动力对接段直径,所述右支撑段右端与右动力对接段左端对接形成的阶梯部为右轴承抵接部,所述右动力对接段设于永磁同步电机右端盖内部。
8、所述左动力对接段采用键槽传动结构;所述的右动力对接段采用内花键套结构,花键套采用渐开线、矩形或者齿形的内花键。
9、所述的永磁同步电机与左行星齿轮减速机之间设有第二刹车总成。
10、所述的第一刹车总成和第二刹车总成采用盘刹或者鼓式刹车。
11、所述的所述的永磁同步电机与左行星齿轮减速机及右行星齿轮减速机通过壳体一体化设计,且所述的左行星齿轮减速机或者右行星齿轮减速机均采用硬齿面齿轮传动。
12、本专利技术采用1台高速永磁同步电机取代传统中低速电机,在永磁同步电机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左输出轴和右输出轴,左输出轴通过左侧联轴器对应左侧的行星齿轮减速机,右输出轴通过右侧联轴器对应右侧的行星齿轮减速机,左行星齿轮减速机和右行星齿轮减速机的输入轴分别与抽油机的两侧曲柄连接,从而驱动抽油机的曲柄,继而驱动抽油机运行;永磁同步电机的可通过电机控制器调速方便快捷地实现任意冲次调整,并且体积小、重量轻、在低负载率下仍能够保持高效率运行。整套驱动装置集成在一个驱动装置固定底座上,输出轴和底板连接尺寸与现有抽油机的减速机输出轴、底板等对应尺寸完全通用,可以直接替换原有的减速机,无需修改现有的抽油机零部件尺寸,从而降低设备投资运营成本。
13、电机控制器可四象限运行,对电机调速实现进行冲次调整,实现抽油机运行过程中全程姿态可控。抽油机运行过程中驴头在上下死点位置超低速运行,上下行过程中匀速中高速运行。从而增加有效冲程,降低冲击载荷,大幅度提高泵效,降低动液面,增加油井产量。达到低冲次,高效、节能运行的目的。
14、本装置去除皮带轮,电机直接驱动行星齿轮减速机,提高效率。
15、并且本装置采用行星齿轮传动,结构紧凑,尺寸小、重量轻、传动比大、成本低、效率高,传动平衡、噪声低、抗冲击能力强。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游梁式抽油机双减速机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装置固定底座,驱动装置固定底座通过紧固件固定在抽油机底座上,驱动装置固定底座上由左到右依次设有左行星齿轮减速机、双侧轴伸式永磁同步电机、刹车总成和右行星齿轮减速机,所述永磁同步电机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左输出轴和右输出轴,永磁同步电机的左输出轴通过左联轴器连接左行星齿轮减速机的输入轴,永磁同步电机的右输出轴通过右联轴器及第一刹车总成连接右行星齿轮减速机的输入轴;左行星齿轮减速机和右行星齿轮减速机的输入轴分别与抽油机的两侧曲柄连接,所述永磁同步电机的受控端连接电机控制器,且电机控制器采用四象限运行,根据工况调整冲次,控制永磁同步电机根据井口载荷工况以最优参数运行;所述驱动装置固定底座包括基板,基板上固定有两块垂直对立设置的定位板一和定位板二,定位板一和定位板二上分别设有定位孔一和定位孔二,定位孔一和定位孔二同轴度、同孔径、同中心高,且孔轴线与基板平行,沿定位孔一和定位孔二的圆周均布有多个螺纹孔,定位孔一和定位孔二用于定位安装减速机;还包括加强板块,加强板块上设有上下穿透的卡槽一和卡槽二,卡槽一和卡槽二分别穿设在定位板一和定位板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游梁式抽油机双减速机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固定底座还包括一对前加强板和一对后加强板,一对前加强板的后端与加强板块的前端面固定,一对后加强板的前端与加强板块的后端面固定;所述的基板、定位板一、定位板二、加强板块、一对前加强板和一对后加强板均采用钢板,一体焊接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游梁式抽油机双减速机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永磁同步电机通过电机支座固定在驱动装置固定底座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游梁式抽油机双减速机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永磁同步电机采用双侧轴动力方式,其电机输出轴由左至右依次设有五段,分别为左动力对接段、左支撑段、主体段、左支撑段和右动力对接段,所述主体段直径、左支撑段直径和左动力对接段直径依次逐渐变小,所述主体段左端与左支撑段右端对接形成的阶梯部为左轴承抵接部,所述左动力对接段设于永磁同步电机左端盖外部;所述右支撑段的直径均大于主体段直径和右动力对接段直径,所述右支撑段右端与右动力对接段左端对接形成的阶梯部为右轴承抵接部,所述右动力对接段设于永磁同步电机右端盖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游梁式抽油机双减速机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动力对接段采用键槽传动结构;所述的右动力对接段采用内花键套结构,花键套采用渐开线、矩形或者齿形的内花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游梁式抽油机双减速机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永磁同步电机与左行星齿轮减速机之间设有第二刹车总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游梁式抽油机双减速机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刹车总成和第二刹车总成采用盘刹或者鼓式刹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游梁式抽油机双减速机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所述的永磁同步电机与左行星齿轮减速机及右行星齿轮减速机通过壳体一体化设计,且所述的左行星齿轮减速机或者右行星齿轮减速机均采用硬齿面齿轮传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游梁式抽油机双减速机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装置固定底座,驱动装置固定底座通过紧固件固定在抽油机底座上,驱动装置固定底座上由左到右依次设有左行星齿轮减速机、双侧轴伸式永磁同步电机、刹车总成和右行星齿轮减速机,所述永磁同步电机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左输出轴和右输出轴,永磁同步电机的左输出轴通过左联轴器连接左行星齿轮减速机的输入轴,永磁同步电机的右输出轴通过右联轴器及第一刹车总成连接右行星齿轮减速机的输入轴;左行星齿轮减速机和右行星齿轮减速机的输入轴分别与抽油机的两侧曲柄连接,所述永磁同步电机的受控端连接电机控制器,且电机控制器采用四象限运行,根据工况调整冲次,控制永磁同步电机根据井口载荷工况以最优参数运行;所述驱动装置固定底座包括基板,基板上固定有两块垂直对立设置的定位板一和定位板二,定位板一和定位板二上分别设有定位孔一和定位孔二,定位孔一和定位孔二同轴度、同孔径、同中心高,且孔轴线与基板平行,沿定位孔一和定位孔二的圆周均布有多个螺纹孔,定位孔一和定位孔二用于定位安装减速机;还包括加强板块,加强板块上设有上下穿透的卡槽一和卡槽二,卡槽一和卡槽二分别穿设在定位板一和定位板二上,且加强板块的下端面与基板上端面固定;所述基板上设有固定孔,直径与位置尺寸均与原有抽油机减速机底板固定孔一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游梁式抽油机双减速机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固定底座还包括一对前加强板和一对后加强板,一对前加强板的后端与加强板块的前端面固定,一对后加强板的前端与加强板块的后端面固定;所述的基板、定位板一、定位板二、加强板块、一对前加强板和一对后加强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超平,秦胜利,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夏堇信息技术咨询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