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过控制热轧初始组织特征实现超高强复相钢性能稳定性提升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175842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21 21: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超高强复相钢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通过控制热轧初始组织特征实现超高强复相钢性能稳定性提升的方法,包括热轧初始组织特征调控步骤、未再结晶区退火+酸轧步骤、连续退火步骤。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法有利于提升超高强复相钢的性能稳定性,制备得到的超高强复相钢性能稳定性高且具有低成本、良好的扩孔性等优点,其屈强比标准差≤±0.025,稳定控制在0.625~0.650;屈服强度稳定控制在860±20MPa;抗拉强度稳定控制在1360±30MPa;断后伸长率>15.0%,稳定控制在17.5±2.5%;扩孔率λ>40%,稳定控制在45±5%;强塑积>20.5GPa·%,稳定控制在23±3GP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超高强复相钢生产,具体涉及一种通过控制热轧初始组织特征实现超高强复相钢性能稳定性提升的方法


技术介绍

1、针对新能源车特有的安全性以及轻量化要求,降低车身重量和提高碰撞安全成为汽车制造商关注的焦点,因而超高强钢应用于新能源车潜力巨大。其中,超高强复相钢的微观形貌特征且各相组织间强度差较小,不仅具有优异的冷成形性能,而且有更优的扩孔和翻边性能,可制造各种复杂的零部件;同时,复相钢有较高的屈强比,相比较同等强度级别的高强化材料,具有更高的变形抗力,当发生碰撞时可吸收更多的能量,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汽车的安全性,特别适用于安全零部件的制造,因此被广泛应用在新能源车上的底盘悬挂件、b柱、保险杠等部位,受到业内技术研究者的高度关注。

2、超高强复相钢多相、多尺寸的显微组织设计,实现了材料强度与塑性的合理配合,在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材料设计与应用中具有极大的竞争力和潜力,然而也同时面临着成分改良、工艺优化、组织控制等诸多方面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3、1. 性能稳定性较差:增加超高强钢在汽车白车身及结构件中的应用比例,以进一步实现汽车轻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通过控制热轧初始组织特征实现超高强复相钢性能稳定性提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热轧初始组织特征调控步骤、未再结晶区退火+酸轧步骤、连续退火步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热轧初始组织特征调控步骤中,轧后前段层流冷却工艺具体采用“U型冷却”方式,热头热尾各80m,保证中部温度的同时,保证头部和尾部温度为中部卷取温度±15℃。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未再结晶区退火+酸轧步骤中,冷轧目标厚度为1.0~2.5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连续退火步骤中,Ac3<退火均热温度≤Ac3+2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通过控制热轧初始组织特征实现超高强复相钢性能稳定性提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热轧初始组织特征调控步骤、未再结晶区退火+酸轧步骤、连续退火步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热轧初始组织特征调控步骤中,轧后前段层流冷却工艺具体采用“u型冷却”方式,热头热尾各80m,保证中部温度的同时,保证头部和尾部温度为中部卷取温度±15℃。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未再结晶区退火+酸轧步骤中,冷轧目标厚度为1.0~2.5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连续退火步骤中,ac3<退火均热温度≤ac3+20℃。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连续退火步骤中,按照厚度规格进行带钢运行速度的控制,其中1.0~1.5mm厚度带钢的带速为110±5m/min,1.6~1.9mm厚度带钢的带速为95±5m/min,2.0~2.5mm厚度带钢的带速为80±5m/min。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连续退火步骤还包括对带钢进行平整,平整过程实际轧制力控制在7000~7300kn之间。

7.如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晓英刘万春丁明凯郝亮王业勤尹翠兰康华伟王鹏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钢铁集团日照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