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流河道消能沉沙导流水工建筑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174181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19 13: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支流河道消能沉沙导流水工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从支流河道上游端到下游段依次衔接设置的高平台、消力池、低平台和导流堤,高平台两侧河岸向下游方向呈八字形扩宽设计,高平台下游端和消力池的陡坡衔接,陡坡下端衔接消力池的池体,消力池的池体下游端衔接低平台,低平台上游端高出消力池的池体底部位置以形成池体,所述导流堤和交汇处干流的水流方向一致并固定设置在支流上游侧和干流相接位置处,使得导流堤和支流河道上游侧相交呈钝角,所述低平台下半部分位于导流堤和相对的支流下游侧边岸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更好地避免支流河道对运河干流的影响,更好地保证运河干流的水情稳定,以提高通航安全性和交汇处生态环境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运河航道通航安全维护,具体涉及一种支流河道消能沉沙导流水工建筑系统


技术介绍

1、运河,指人工开凿的通航河道。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部着力扩大水运基础设施投资,先后开启了引江济淮工程、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路运河等国家重大战略工程项目的建设。新开运河工程线路均较长,需要通过疏浚开挖穿越众多的中小型天然河流,运河内有纵多的干支流汇流口(引江济怀干支流汇流口达156个,平陆运河为27个),运河干支流处河道水情复杂,通常需要特别治理。

2、因为运河在设计时,需要考虑自身的河道顺畅,运河自身水位高差变化不能过大,导致汇入支流与运河干流的河床之间经常会出现高程相差较大的情况,目前平陆运河最大干支流河床高差可达14.7m。另外运河为人工挖掘,路径规划时常常需要主动去接入支流,又加上运河开挖用地红线的限制,这样使得干流河床在与支流交汇处容易存在急弯河道的现象,干流会以从运河弯道的凹岸侧接入干流河道;这样就使得各支流与运河干流的交汇角大多数较大,最大交汇角达90°。因此运河干支流汇合处常常存在大落差汇入和急弯汇入的现象。这样,在支流汇入后就会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支流河道消能沉沙导流水工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从支流河道上游端到下游段依次衔接设置的高平台、消力池、低平台和导流堤,高平台两侧河岸向下游方向呈八字形扩宽设计,高平台下游端和消力池的陡坡衔接,陡坡下端衔接消力池的池体,消力池的池体下游端衔接低平台,低平台上游端高出消力池的池体底部位置以形成池体,所述导流堤和交汇处干流的水流方向一致并固定设置在支流上游侧和干流相接位置处,使得导流堤和支流河道上游侧相交呈钝角,所述低平台下半部分位于导流堤和相对的支流下游侧边岸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流河道消能沉沙导流水工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干流河道在支流汇流口处上、下游一侧具...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流河道消能沉沙导流水工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从支流河道上游端到下游段依次衔接设置的高平台、消力池、低平台和导流堤,高平台两侧河岸向下游方向呈八字形扩宽设计,高平台下游端和消力池的陡坡衔接,陡坡下端衔接消力池的池体,消力池的池体下游端衔接低平台,低平台上游端高出消力池的池体底部位置以形成池体,所述导流堤和交汇处干流的水流方向一致并固定设置在支流上游侧和干流相接位置处,使得导流堤和支流河道上游侧相交呈钝角,所述低平台下半部分位于导流堤和相对的支流下游侧边岸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流河道消能沉沙导流水工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干流河道在支流汇流口处上、下游一侧具有一列外扩挖宽形成的扩宽区域,支流和该扩宽区域相接且导流堤设置在扩宽区域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流河道消能沉沙导流水工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高平台设计长度按能满足最大设计流量下水流在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云莉周世良严春浩向美焘缪吉伦杨胜发喻涛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