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可悬挂及移动的捕蝇机器人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可悬挂及移动的捕蝇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73661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19 12:56
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机器人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可悬挂及移动的捕蝇机器人,包括机器人本体,机器人本体的底部安装有供轮轴活动安装的轮轴架,轮轴架上安装有用于带动移动轮与悬挂吊轨相抵触的抵靠模块,机器人本体的底部安装有动力模块,还包括:安装在机器人本体内的仿生模块,仿生模块与一组安装筒固定相连,一组安装筒通过捕蝇罩与另一组安装筒相连,两组安装筒内均安装有捕蝇器。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一种可悬挂及移动的捕蝇机器人,仿生模块通过与动力模块、安装筒和捕蝇罩相配合的方式,可以带动捕蝇器进行旋转和竖向移动,模拟出生物体的运动,增加捕蝇机器人的捕蝇范围以及对苍蝇的吸引力,且减少苍蝇的逃脱机会,提升捕蝇机器人的整体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机器人,尤其涉及一种可悬挂及移动的捕蝇机器人


技术介绍

1、海关口岸机场等场所,需要防疫监控,对苍蝇等病媒蚊虫进行重点检测,口岸机场等场所面积大,需要布置的捕蝇笼数量多,人工放置捕蝇笼效率低下。

2、现有捕蝇机器人包括底盘、捕蝇装置以及苍蝇储存盒,所述捕蝇装置以及苍蝇储存盒分别安装在底盘上,且所述捕蝇装置的底部与苍蝇储存盒相连通,所述捕蝇装置上设置有盛饵器,捕蝇装置通过与盛饵器相配合的方式对苍蝇进行捕捉。现有捕蝇机器人虽可以对苍蝇进行捕捉,由于苍蝇对移动的物体感应较为敏感,而现有捕蝇机器人大多固定在指定的捕蝇位置,始终处于静止状态,虽可以实现对苍蝇的捕捉,但捕捉质量和捕捉效率均不佳,无法实现对苍蝇的快速捕捉,且无法扩大对苍蝇的捕捉范围。

3、因此,针对以上现状,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可悬挂及移动的捕蝇机器人,以克服当前实际应用中的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悬挂及移动的捕蝇机器人,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可悬挂及移动的捕蝇机器人,包括机器人本体,所述机器人本体的底部安装有供轮轴活动安装的轮轴架,所述轮轴上固定有移动轮,所述轮轴架上安装有用于带动移动轮与悬挂吊轨相抵触的抵靠模块,所述机器人本体的底部还安装有与轮轴相连的动力模块,还包括:

4、安装在机器人本体内的仿生模块,所述仿生模块包括仿生单元、仿生转筒和连接单元;

5、所述仿生单元包括转轴a、升降件、升降槽、旋转件、轮齿、拨弄件、齿轮a和转轴b,所述转轴a转动安装在机器人本体内,所述转轴a的一端延伸至机器人本体的底部并且与动力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所述转轴a的另一端依次固定有升降件和旋转件,所述升降件的外壁上周向开设有与拨弄件滑动配合的升降槽,所述升降槽是一种由多组水平弧形槽和u型弧形槽首尾相接构成的槽体,所述旋转件的外壁上周向分布有与水平弧形槽位置和数量均一致的轮齿,所述轮齿与固定在转轴b上的齿轮a相啮合,所述转轴b和拨弄件均活动安装在机器人本体内;

6、所述转轴b上滑动安装有仿生转筒,所述仿生转筒的外壁上开设有与拨弄件滑动配合的滑行凹槽,所述仿生转筒的一端与安装在机器人本体内的连接单元的一端相连,所述连接单元的另一端延伸至机器人本体的顶部并且与一组安装筒固定相连,一组所述安装筒通过捕蝇罩与另一组安装筒相连,两组所述安装筒内均安装有捕蝇器;

7、动力模块同时带动转轴a和轮轴旋转,轮轴带动移动轮旋转,移动轮通过旋转以及与抵靠模块相配合的方式带动机器人本体在地面和悬挂吊轨上移动;转轴a同时带动升降件和旋转件旋转,升降件带动升降槽旋转,旋转件带动轮齿旋转;

8、当升降槽内的水平弧形槽旋转至与拨弄件滑动配合的位置时,轮齿旋转至与齿轮a相啮合,轮齿通过齿轮a带动转轴b旋转,转轴b带动仿生转筒旋转,仿生转筒通过连接单元带动安装筒旋转,安装筒带动捕蝇器和捕蝇罩同步旋转;

9、当升降槽内的u型弧形槽旋转至与拨弄件滑动配合的位置时,轮齿与齿轮a分离,u型弧形槽带动拨弄件竖向移动,拨弄件通过滑行凹槽带动仿生转筒竖向移动,仿生转筒通过连接单元带动安装筒竖向移动,安装筒带动捕蝇器和捕蝇罩同步竖向移动,捕蝇器通过竖向移动以及旋转的方式模拟生物体的运动并扩大对苍蝇的捕捉范围。

10、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接单元包括:

11、安装在仿生转筒顶端的齿轮b;

12、滑动安装在机器人本体顶部的转轴c,所述转轴c的一端与一组安装筒固定相连,所述转轴c的另一端上固定有与齿轮b相啮合的齿轮c;以及

13、两端分别转动安装在仿生转筒和转轴c上的连接板。

14、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捕蝇罩周向分布有用于供苍蝇进入其内部的捕蝇口,所述捕蝇罩内位于相邻两组的捕蝇口之间的侧壁上固定有梯形肋板。

15、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动力模块包括:

16、固定在机器人本体底部的电控元件;以及

17、均与电控元件输出端相连的传动元a和传动元b,所述传动元a的一端与转轴a固定相连,所述传动元b的一端与轮轴固定相连。

18、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传动元a采用的是一种由两组锥齿轮相互啮合而成的传动结构,所述传动元b采用的是一种由链条和链轮组成的传动结构。

19、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悬挂吊轨是一种u字形板状吊轨,所述悬挂吊轨的两侧均开设有用于供轮轴架进行滑动的滑行槽,所述滑行槽的一端滑动安装有封闭块。

20、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抵靠模块包括:

21、固定在机器人本体底部两端的驱控件;

22、滑动隐藏在轮轴架内的抵靠座,所述抵靠座的一端与驱控件的输出端固定相连,所述抵靠座的另一端裸露在轮轴架外;以及

23、分布在抵靠座另一端上的抵靠件,所述抵靠件与悬挂吊轨的内壁滑动抵触。

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25、动力模块同时带动转轴a和轮轴旋转,转轴a同时带动升降件和旋转件旋转,升降件带动升降槽旋转,旋转件带动轮齿旋转;

26、当升降槽内的水平弧形槽旋转至与拨弄件滑动配合的位置时,轮齿旋转至与齿轮a相啮合,轮齿通过齿轮a带动转轴b旋转,转轴b带动仿生转筒旋转,仿生转筒带动齿轮b旋转,齿轮b通过齿轮c带动转轴c旋转,转轴c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一组安装筒旋转,一组安装筒通过捕蝇罩带动另一组安装筒同步旋转,两组安装筒分别带动各自的捕蝇器旋转;

27、当升降槽内的u型弧形槽旋转至与拨弄件滑动配合的位置时,轮齿与齿轮a分离,u型弧形槽带动拨弄件竖向移动,拨弄件通过滑行凹槽带动仿生转筒竖向移动,仿生转筒通过连接板带动转轴c竖向移动,转轴c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一组安装筒竖向移动,一组安装筒通过捕蝇罩带动另一组安装筒同步竖向移动,两组安装筒分别带动各自的捕蝇器竖向移动;

28、捕蝇器通过竖向移动以及旋转的方式,不仅可以模拟生物体的运动,还可以增加对苍蝇的捕捉范围,而旋转和竖向移动的运动模式可以模仿自然界中捕食者的行为,能够更有效地吸引并迷惑苍蝇,因为苍蝇通常对移动的物体更敏感,这种吸引力可以增加苍蝇进入捕蝇罩内的可能性,且捕蝇器的旋转和上下升降运动的方式,还可以创造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这可以让苍蝇难以找到逃脱的路径,从而提高捕捉成功率,且提升捕蝇器的整体性能。

29、为更清楚地阐述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悬挂及移动的捕蝇机器人,包括机器人本体,所述机器人本体的底部安装有供轮轴活动安装的轮轴架,所述轮轴上固定有移动轮,所述轮轴架上安装有用于带动移动轮与悬挂吊轨相抵触的抵靠模块,所述机器人本体的底部还安装有与轮轴相连的动力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悬挂及移动的捕蝇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单元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悬挂及移动的捕蝇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捕蝇罩周向分布有用于供苍蝇进入其内部的捕蝇口,所述捕蝇罩内位于相邻两组的捕蝇口之间的侧壁上固定有梯形肋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悬挂及移动的捕蝇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模块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悬挂及移动的捕蝇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元A采用的是一种由两组锥齿轮相互啮合而成的传动结构,所述传动元B采用的是一种由链条和链轮组成的传动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悬挂及移动的捕蝇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挂吊轨是一种U字形板状吊轨,所述悬挂吊轨的两侧均开设有用于供轮轴架进行滑动的滑行槽,所述滑行槽的一端滑动安装有封闭块。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悬挂及移动的捕蝇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抵靠模块包括: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悬挂及移动的捕蝇机器人,包括机器人本体,所述机器人本体的底部安装有供轮轴活动安装的轮轴架,所述轮轴上固定有移动轮,所述轮轴架上安装有用于带动移动轮与悬挂吊轨相抵触的抵靠模块,所述机器人本体的底部还安装有与轮轴相连的动力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悬挂及移动的捕蝇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单元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悬挂及移动的捕蝇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捕蝇罩周向分布有用于供苍蝇进入其内部的捕蝇口,所述捕蝇罩内位于相邻两组的捕蝇口之间的侧壁上固定有梯形肋板。

4.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西峰滕新栋于滢泉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青岛海关口岸门诊部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