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阻力差原理的薄片型液体输送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728400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19 12: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流体输送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阻力差原理的薄片型液体输送模组,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上设置有用于液体流通的流道;驱动元件,设置在装置本体的动力腔上并用于不断改变动力腔的容积;楔形机构,其连通设置在流道上,呈楔形或锥形状,使流道局部呈现一端宽、一端窄的状态;所述驱动元件两端的流道内均设置有楔形机构,工作过程中,所述驱动元件往复交变弯曲运动,不断的改变动力腔的容积,由于楔形机构对液体正反两个方向的阻力不同,动力腔内的液体被挤压流出或吸入时,腔内液体向左流道流出或流入与向右流道流出或流入的阻力也不同,形成阻力差,液体在流道内形成连续单向流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流体输送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阻力差原理的薄片型液体输送模组


技术介绍

1、薄片型液体输送模组是流体输送装置中的一类重要产品,近年在生物医疗、可穿戴设备、便捷式电子产品中获得了广泛应用,特别在微小与局部发热体上用作导热与散热产生了良好效果,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但现有的薄片型液体输送模组通常是在薄片型液体输送片上加设液体泵而形成,液体泵驱动薄片型液体输送片内的流体在流道内流动而形成流体输送能力。这造成了薄片型液体输送模组厚度为液体泵厚度与薄片型液体输送片厚度之和,远大于模组内薄片型液体输送片本身的厚度,使之在某些对体积要求较高、厚度要求较严领域的应用受到了限制。因而开发与制造具有更小厚度、更简单结构、更好流动性的薄片型液体输送模组就有着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传统风冷装置体积大、噪音大,以及外置流体装置不适用于电子产品小型化发展方向的问题,现提供了一种基于阻力差原理的薄片型液体输送模组。

2、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阻力差原理的薄片型液体输送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阻力差原理的薄片型液体输送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楔形机构(3)包括与流道(101)连通的第一横向流道(301),所述第一横向流道(301)为在流道(101)宽度内设置的横向楔形块(4)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阻力差原理的薄片型液体输送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向流道(301)至少为两个,分别设置于动力腔(102)的两端,且两端第一横向流道(301)的楔形角处于同一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阻力差原理的薄片型液体输送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阻力差原理的薄片型液体输送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阻力差原理的薄片型液体输送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楔形机构(3)包括与流道(101)连通的第一横向流道(301),所述第一横向流道(301)为在流道(101)宽度内设置的横向楔形块(4)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阻力差原理的薄片型液体输送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向流道(301)至少为两个,分别设置于动力腔(102)的两端,且两端第一横向流道(301)的楔形角处于同一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阻力差原理的薄片型液体输送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楔形机构(3)包括与流道(101)连通的第一纵向流道(302),所述第一纵向流道(302)为在流道(101)高度内设置的纵向楔形块(5)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阻力差原理的薄片型液体输送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纵向流道(302)至少为两个,分别设置于动力腔(102)的两端,且两端第一纵向流道(302)的楔形角处于同一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阻力差原理的薄片型液体输送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楔形机构(3)包括与流道(10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请求不公布姓名请求不公布姓名请求不公布姓名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蚂蚁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