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水量下自动虹吸排水结构、鱼缸及组合鱼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72036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19 12:46
本技术提供一种微水量下自动虹吸排水结构、鱼缸及组合鱼缸,涉及鱼缸技术领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虹吸排水结构,如果采用水龙头滴水的方式,则难以形成虹吸排水的技术问题。该结构包括外虹吸管、内虹吸管以及液封结构,外虹吸管的顶部密封,外虹吸管底部设置有与其内部相连通的进液孔,内虹吸管从外虹吸管的底部插入内虹吸管,内虹吸管的顶部与外虹吸管的顶部之间存在有间距;内虹吸管伸出外虹吸管的一端设置有液封结构。通过内虹吸管的底部液封,在滴流进入缸内到达内管溢流水位线时由于液封,水不会从内虹吸管溢出,而是一直累积形成一个高水位的触发虹吸水层时,瞬间触发虹吸水层的水量会把内虹吸管充满,从而形成虹吸排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鱼缸,尤其是涉及一种微水量下自动虹吸排水结构、设置有该微水量下自动虹吸排水结构的鱼缸及组合鱼缸。


技术介绍

1、公开号为cn116491467a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了及一种虹吸排污结构、气举过滤器以及鱼缸。具体公开如下内容:在现有过滤器的基础上,增设了虹吸排污结构,提高了换水效率,同时也将收集的粪便排出。虹吸排污结构包括虹吸管和内置水位定位排水管,虹吸管的底部与气举过滤器的底座相连接、虹吸管的顶部密封,内置水位定位排水管插入虹吸管且内置水位定位排水管的底部伸出底座,底座内设置有进液孔以及设置有与虹吸管和进液孔均连通的通道,底座能实现缓流以及聚集粪便。正常情况下,鱼缸的水位控制在h1;当需要排水、排粪便时,向缸体内加入新鲜水体,鱼缸水位超过内置水位定位排水管上端时,虹吸管形成虹吸排水,水流从虹吸管下端吸入经内置水位定位排水管上端直接排出鱼缸底部外面;当需要虹吸排水结束时,可以解除虹吸管顶部的密封状态,使空气进入虹吸管内。对于虹吸排水结束,虹吸管上设置有吸气孔且吸气孔的高度低于内置水位定位排水管的高度,当水位降至吸气孔以下时,空气进入虹吸管内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水量下自动虹吸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虹吸管(1)、内虹吸管(2)以及液封结构,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水量下自动虹吸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封结构包括水槽(3),所述内虹吸管(2)的一端通过所述水槽(3)内的水液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水量下自动虹吸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槽(3)内形成有水位控制结构,所述水位控制结构用于控制所述水槽(3)内水位的高度以便于所述内虹吸管(2)的一端形成有液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水量下自动虹吸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槽(3)的底部插有水位定位排水管(4),所述水位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水量下自动虹吸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虹吸管(1)、内虹吸管(2)以及液封结构,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水量下自动虹吸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封结构包括水槽(3),所述内虹吸管(2)的一端通过所述水槽(3)内的水液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水量下自动虹吸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槽(3)内形成有水位控制结构,所述水位控制结构用于控制所述水槽(3)内水位的高度以便于所述内虹吸管(2)的一端形成有液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水量下自动虹吸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槽(3)的底部插有水位定位排水管(4),所述水位定位排水管(4)的高度大于所述内虹吸管(2)底端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水量下自动虹吸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虹吸管(2)自身形成有储水结构以便于形成所述液封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水量下自动虹吸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虹吸管(1)的侧壁上设置虹吸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嵘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花地湾水协投资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