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中医药,具体涉及一种治疗心悸的黄芪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1、心悸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心系疾病,如精神过度紧张、情绪过度激动、劳累过度,另外,传导阻滞、房性或室性过早搏动、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室上性心动过速、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等疾病也可导致出现心中悸动不安、心慌、心跳异常等症状,从而对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2、中医药治疗心悸优势独特,从心着手,辨原发疾病,分虚实,结合舌苔脉象,辨证论治。中医治疗心悸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可以从整体上调节患者的机体功能,并且起效后疗效稳定。早期汉代名医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根据证型不同古代医家辨证采用安神定志丸、归脾汤、天王补心丹、苓桂术甘汤等进行加减治疗。但如果治疗不进行辨证,则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治疗心悸的黄芪颗粒。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治疗心悸的黄芪颗粒,所述中药颗粒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药药材提取后制备而成:黄芪30-50份、党参20-30份、白术15-20份、茯苓20-30份、田七15-25份、肉桂20-30份、麦冬18-22份、百合15-25份、山药20-30份、刺五加10-20份、柴胡15-25份、夏枯草20-30份、石决明20-30份、珍珠母15-25份、枸杞子20-30
4、所述治疗心悸的黄芪颗粒,所述中药颗粒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药药材提取后制备而成:黄芪40份、党参25份、白术18份、茯苓25份、田七20份、肉桂25份、麦冬20份、百合20份、山药25份、刺五加15份、柴胡20份、夏枯草25份、石决明25份、珍珠母20份、枸杞子25份、石斛20份、女贞子25份、南沙参20份、当归25份、桃仁15份、川芎25份、半夏12份。
5、所述治疗心悸的黄芪颗粒,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6、(1)称取各药材,其中石决明、珍珠母,加十倍重量的水煎煮1小时;
7、(2)将田七、肉桂、当归、桃仁、川芎粉碎至20-80目的粉末,并用65-75%乙醇回流提取两次,滤过,得到醇提滤液;
8、(3)将醇提后的滤渣与其他药材,投入到石决明、珍珠母水煎液中,加水煎煮两次,加水量补足至所有药材干重的10倍量,滤过,得到水提滤液;
9、(4)将所述醇提滤液与所述水提滤液合并,减压浓缩成清膏,并真空带式干燥、粉碎,得到干膏粉;
10、(5)在所述干膏粉中加入糊精和甜味剂混匀,制粒,即得黄芪颗粒。
11、所述治疗心悸的黄芪颗粒,所述制备方法步骤(2)中,第一次提取时间为2-4h,第二次提取时间为1-3h;所述乙醇为70%乙醇,且70%乙醇的添加量为所述粉末质量的4-8倍。
12、所述治疗心悸的黄芪颗粒,所述制备方法步骤(3)中,第一次加水煎煮时间为2-4h,第二次加水煎煮时间为1-3h。
13、所述治疗心悸的黄芪颗粒,所述制备方法步骤(4)中,减压浓缩时的真空度为-0.07--0.08mpa,温度为60℃-65℃,且所述清膏在60℃下测的密度为1.15-1.35。
14、所述治疗心悸的黄芪颗粒,所述清膏在60℃下测的密度为1.25。
15、所述治疗心悸的黄芪颗粒在制备治疗心悸药物中的应用。
16、所述治疗心悸的黄芪颗粒在制备治疗心悸药物中的应用,心悸为心脾两虚证型。
17、上述中药均符合中国药典标准。
18、中医认为心悸是因外感或内伤,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心脉不畅,引起以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心悸因惊恐、劳累而发,时作时止,不发时如常人,病情较轻者为惊悸;若终日悸动,稍劳尤甚,全身情况差,病情较重者为怔忡。怔忡多伴惊悸,惊悸日久不愈者亦可转为怔忡。
19、《内经》虽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但有类似症状记载,如《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并认为其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并对心悸脉象的变化有深刻认识。《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参伍不调者病。”最早记载脉律不齐是疾病的表现。《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日死。”最早认识到心悸时严重脉律失常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以惊悸、心动悸、心下悸等为病证名,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损及汗后受邪等,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宋代《济生方.惊悸怔仲健忘门》率先提出怔忡病名,对惊悸、怔仲的病因病机、变证、治法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述。《丹溪心法.惊悸怔忡》中提出心悸当“责之虚与痰”的理论。明代《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且“虚微动亦微,虚甚动亦甚”,在治疗与护理上主张“速宜节欲节劳,切戒酒色”;“速宜养气养精,滋培根本”。清代《医林改错》论述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心悸每多获效。
20、心悸的病位主要在心,由于心神失养,心神动摇,悸动不安。但其发病与脾、肾、肺、肝四脏功能失调相关。如脾不生血,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则动悸。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扰动心神,心神不安而发病。肾阴不足,不能上制心火,或肾阳亏虚,心阳失于温煦,均可发为心悸。肺气亏虚,不能助心以主治节,心脉运行不畅则心悸不安。肝气郁滞,气滞血瘀,或气郁化火,致使心脉不畅,心神受扰,都可引发心悸。中医证型分为心虚胆怯、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心血瘀阻、痰火扰心等,其中又以心脾两虚证最为常见。
21、心脾两虚证心悸的症状: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不华,神疲乏力,纳呆腹胀。舌质淡,脉细弱。由于心主血脉,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心脾两虚则气血生化不足,血虚不能养心,则致心悸气短;血虚不能上荣于头面,故头晕目眩,面色不华;心脾两虚,气血俱亏,故神疲乏力;脾虚失于健运,故纳呆腹胀;舌为心苗,心主血脉,心血不足,故舌质淡,脉细弱。
22、由于心脾两虚则气血生化不足,本专利技术首先采用益气健脾,以资气血生化之源,同时心主血脉,脉道是血液运行的通道,血液在脉管内的运行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控。心气充沛,心脏搏动有力,节律一致,心气不足,心阳虚衰,心脏搏动迟缓而无力,宜补心气、补心阳。
23、肺与心同居上焦,肺主气,心主血。血液的运行依赖于气的推动,肺助心行血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故心为“君主”、肺为“相傅”,因此在治疗上主要通过滋阴润肺、补肺气,能达到补心脾的目的。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治疗心悸的黄芪颗粒,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颗粒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药药材提取后制备而成:黄芪30-50份、党参20-30份、白术15-20份、茯苓20-30份、田七15-25份、肉桂20-30份、麦冬18-22份、百合15-25份、山药20-30份、刺五加10-20份、柴胡15-25份、夏枯草20-30份、石决明20-30份、珍珠母15-25份、枸杞子20-30份、石斛15-25份、女贞子20-30份、南沙参18-22份、当归20-30份、桃仁10-20份、川芎20-30份、半夏10-14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治疗心悸的黄芪颗粒,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颗粒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药药材提取后制备而成:黄芪40份、党参25份、白术18份、茯苓25份、田七20份、肉桂25份、麦冬20份、百合20份、山药25份、刺五加15份、柴胡20份、夏枯草25份、石决明25份、珍珠母20份、枸杞子25份、石斛20份、女贞子25份、南沙参20份、当归25份、桃仁15份、川芎25份、半夏12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治疗心悸的黄芪颗粒,其特征在于,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5.如权利要求3所述治疗心悸的黄芪颗粒,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步骤(3)中,第一次加水煎煮时间为2-4h,第二次加水煎煮时间为1-3h。
6.如权利要求3所述治疗心悸的黄芪颗粒,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步骤(4)中,减压浓缩时的真空度为-0.07--0.08Mpa,温度为60℃-65℃,且所述清膏在60℃下测的密度为1.15-1.35。
7.如据权利要求6所述治疗心悸的黄芪颗粒,其特征在于,所述清膏在60℃下测的密度为1.25。
8.如权利要求1所述治疗心悸的黄芪颗粒在制备治疗心悸药物中的应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治疗心悸的黄芪颗粒在制备治疗心悸药物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心悸为心脾两虚证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治疗心悸的黄芪颗粒,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颗粒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药药材提取后制备而成:黄芪30-50份、党参20-30份、白术15-20份、茯苓20-30份、田七15-25份、肉桂20-30份、麦冬18-22份、百合15-25份、山药20-30份、刺五加10-20份、柴胡15-25份、夏枯草20-30份、石决明20-30份、珍珠母15-25份、枸杞子20-30份、石斛15-25份、女贞子20-30份、南沙参18-22份、当归20-30份、桃仁10-20份、川芎20-30份、半夏10-14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治疗心悸的黄芪颗粒,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颗粒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药药材提取后制备而成:黄芪40份、党参25份、白术18份、茯苓25份、田七20份、肉桂25份、麦冬20份、百合20份、山药25份、刺五加15份、柴胡20份、夏枯草25份、石决明25份、珍珠母20份、枸杞子25份、石斛20份、女贞子25份、南沙参20份、当归25份、桃仁15份、川芎25份、半夏12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家进,胡瑞芸,杨海燕,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同仁堂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