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海绵雨水生物滞留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710883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19 12: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海绵城市建设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海绵雨水生物滞留池,包括由外到内依次设置的集水部、第一净化部和第二净化部,所述集水部、所述第一净化部和所述第二净化部的下方设置有蓄水区。其中,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其内设置多级蓄水部和输水管网,提升了系统暂存和缓释雨水的能力;此外,本发明专利技术还进一步结合多个溢流管建立了有效的水量调控机制,根据不同水位调节水量分布,使系统能够有效应对各类雨水天气,确保了雨水的快速排出。本发明专利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生物滞留池的蓄水能力有限、缺乏有效水量调控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海绵城市建设,特别涉及一种建筑海绵雨水生物滞留池


技术介绍

1、为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海绵城市的建设的近年来得到大力推进。海绵城市旨在通过增强城市的自然储水、渗水和净水能力,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降雨时吸水和储水,雨后则逐渐释放和利用水资源。生物滞留池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构件之一,集蓄水、排水、景观、生态等为一体,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

2、生物滞留池通过模拟自然水流过程来管理雨水径流,其通常由草本植被区域、以及用于暂时储存雨水并通过植物和土壤层进行过滤的区域组成。在土地资源紧张、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等条件下,传统的生物滞留池蓄水层的容量通常设计得较小,空间利用率不高,蓄水能力较为有限,特别是在强降雨或连续降雨的天气条件下,一旦达到容量上限,就无法继续蓄存更多的雨水。同时,传统生物滞留池也没有有效的控制排放系统来调节蓄水与排放,导致在高流量时水体溢出。

3、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有待改进与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海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海绵雨水生物滞留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外到内依次设置的集水部、第一净化部和第二净化部,所述集水部、所述第一净化部和所述第二净化部的下方设置有蓄水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海绵雨水生物滞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填料区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填料区的面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海绵雨水生物滞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草地层为圆弧凹槽状,所述圆弧凹槽两侧的最高处与所述第一填料区等高衔接,所述第一蓄水部设置于所述圆弧凹槽的最低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海绵雨水生物滞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蓄水部为环形,所述第一蓄水部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海绵雨水生物滞留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外到内依次设置的集水部、第一净化部和第二净化部,所述集水部、所述第一净化部和所述第二净化部的下方设置有蓄水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海绵雨水生物滞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填料区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填料区的面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海绵雨水生物滞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草地层为圆弧凹槽状,所述圆弧凹槽两侧的最高处与所述第一填料区等高衔接,所述第一蓄水部设置于所述圆弧凹槽的最低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海绵雨水生物滞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蓄水部为环形,所述第一蓄水部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每一所述第一蓄水部连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海绵雨水生物滞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蓄水部为若干个相互独立的柱状蓄水单元,每一所述蓄水单元通过所述第二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时斌刚潘龙谌宏伟潘健梁佳锁樊冰冰赵曜徐建卓练智勇陈珊珊袁鹏胡军平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龙腾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