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过温保护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708772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19 12:39
本技术提供一种过温保护控制电路,涉及温度控制电路技术领域。包括串接的第一热敏电阻和第二热敏电阻,用于为第一三极管的B极和晶闸管的G极提供控制电平;控制单元的输出端连接到负载单元的供电控制端;第一电流回路包括,电流依次从供电端,到第一三极管的C极到E极,到控制单元一输入端,到控制单元另一输入端,到晶闸管的阳极,到晶闸管的阴极,到接地端;其中,第一热敏电阻为NTC电阻和第二热敏电阻为PTC电阻均贴近于的热源设置。通过两个性质相反的热敏电阻,作为温感控制单元的中通过温度来触发信号,提高了电路对温度的响应速度,以及对温度的敏感程度,还具有结构简单,易实现,且成本低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过温保护控制电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过温保护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1、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业化的不断进步,各种设备包括电子设备和机械设备,在各行各业中大量的运用,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和提高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2、无论是电子设备,还是机械设备,在运行时都不可避免的存在发热现象,例如电子设备元器件本身的电阻等,只要不是超导体,在一程度上发热;机械设备由于摩擦力等因素也会有热量产生,而很多时候这些热量是不利于设备的,严重的发热可能会对设备造成损坏,更严重的还可能造成火灾等灾害,因此,对于设备的热保护是有必要的。

3、特别是一些电子设备中,目前过温保护控制电路,一般仅依靠热敏电阻随温度变化其阻值会随之变化,从而增加电路的阻值,这样以来虽然增加阻值可以降低电流,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由于并未关断热源的电源,其仍处理工作状态,从而,并且,上述这些电路中的热敏电阻设置较为单一,不能形成互补,达不到较好的温控效果,因此,需要一种至少能部分解上述问题的过温保护控制电路。


技术实现思路</b>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过温保护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温感控制单元、控制单元以及具有热源的负载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温保护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为继电器或光电耦合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温保护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三极管为达林顿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温保护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感控制单元中的第一电流回路,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供电端和所述控制单元的输入端之间的第二三极管,其中,第二三极管和第一三极管为共B极对称设置,其B极电连接到由所述第一热敏电阻和所述第二热敏电阻形成的分压电路;所述第一三极管和所述第二三极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过温保护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温感控制单元、控制单元以及具有热源的负载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温保护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为继电器或光电耦合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温保护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三极管为达林顿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温保护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感控制单元中的第一电流回路,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供电端和所述控制单元的输入端之间的第二三极管,其中,第二三极管和第一三极管为共b极对称设置,其b极电连接到由所述第一热敏电阻和所述第二热敏电阻形成的分压电路;所述第一三极管和所述第二三极管,其二者的c极,分别电连接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且电流方向为从c极到e极;所述晶闸管为双向可控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过温保护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感控制单元中还包括,为上述晶闸管的g极提供控制电平的第二电流回路;其包括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四电阻、第五电阻以及第三热敏电阻,所述第三三极管和第四三极管的e极连接到供电端和所述第四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管晓亮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志煌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