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公开涉及热处理,尤其涉及一种感应热处理装置、淬火系统及感应热处理方法。
技术介绍
1、感应热处理是一种高效节能的热处理工艺,为提高工件表面耐磨性,需对工件表面进行感应淬火处理,通过获得满足技术要求的硬化层和表面硬度,提高工件表面耐磨性和使用性能。感应器经变压器连接于高、中频电源,是对工件进行电磁感应加热的重要部件,其工艺性要求较高,其结构设计优劣直接影响感应热处理效率和产品质量。
2、针对工件整个表面需感应处理的情况,当感应器加热到工件端部位置时,因电磁场发生畸变,端面切割交变磁感线,端部倒角位置升温速度快,导致端部难以实现均匀加热,常出现端部硬化层偏深或偏浅等硬化层深度不均匀问题,这种现象也被称为尖角效应。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感应热处理装置、淬火系统及感应热处理方法,能够提高感应热处理的均匀性。
2、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感应热处理装置,用于对工件进行感应加热,感应热处理装置包括感应器组件,感应器组件被配置为环绕工件,且沿预设路径与工件相对移动以进行扫描,感应器组件包括:
3、第一感应框架,连接于电源;
4、第二感应框架,与第一感应框架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且设在第一感应框架的第一侧,第二感应框架电连接于第一感应框架;和
5、第三感应框架,沿第一方向间隔设在第一感应框架的第二侧面,第三感应框架电连接于第一感应框架,且第三感应框架与第二感应框架并联连接;
6、其中,第一感应框架、
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感应框架、第二感应框架和第三感应框架所在的平面均垂直于第一方向。
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感应框架、第二感应框架和第三感应框架的中心轴线重合。
9、在一些实施例中,感应热处理装置还包括:
10、第一连接梁,用于将第一感应框架连接于电源,第一连接梁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和
11、第二连接梁,用于将第二感应框架和第三感应框架连接于电源,第二连接梁的至少部分长度段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二连接梁和第一连接梁沿第三方向间隔设置,第三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
1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感应框架、第二感应框架、第三感应框架、第一连接梁和第二连接梁均为空心结构,感应热处理装置还包括:
13、两个冷却水接头,分别设在第一连接梁和第二连接梁各自远离感应器组件的一端,其中一个冷却水接头用于流入冷却水,另一个冷却水接头用于流出冷却水。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感应热处理装置还包括:
15、底板,垂直于第二方向,底板连接于第一连接梁和第二连接梁远离感应器组件的一端,底板连接于电源;和
16、绝缘板,连接于底板且垂直于第三方向,绝缘板设在第一连接梁和第二连接梁之间。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感应器组件还包括:
18、第一连接段,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连接段连接于第一感应框架,且第一连接段与第一连接梁沿第三方向间隔设置;
19、两个第二连接段,均沿第二方向延伸,两个第二连接段均连接于第二感应框架,且两个第二连接段沿第三方向间隔设置;和
20、两个第三连接段,均沿第二方向延伸,两个第三连接段均连接于第三感应框架,且两个第三连接段沿第三方向间隔设置。
21、在一些实施例中,感应器组件还包括:
22、第一过渡段,连接于第一连接段和靠近第一连接梁的第二连接段之间,第一过渡段沿第一方向延伸;和/或
23、第二过渡段,连接于第一连接段和靠近第一连接梁的第三连接段之间,第二过渡段沿第一方向延伸;和/或
24、第三过渡段,连接于第二连接段和远离第一连接梁的第二连接段之间,第三过渡段沿第一方向延伸;和/或
25、第四过渡段,连接于第三连接段和远离第一连接梁的第二连接段之间,第四过渡段沿第一方向延伸。
26、在一些实施例中,感应器组件还包括:
27、导磁体,设在第一感应框架、第二感应框架和第三感应框架的至少一个上。
28、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磁体包括多个硅钢片,多个硅钢片沿感应器组件的周向邻接设置,硅钢片的槽口位于感应器组件朝向工件的一侧。
29、在一些实施例中,硅钢片的厚度适配于硬化层深度和/或感应加热频率。
30、在一些实施例中,
31、第一感应框架与第二感应框架之间的第一距离适配于工件端部的硬化层深度;和/或
32、第一感应框架与第三感应框架之间的第二距离适配于工件端部的硬化层深度。
3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距离等于第二距离。
3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感应框架、第二感应框架和第三感应框架均为环形。
35、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淬火系统,包括:
36、上述实施例的感应热处理装置;和
37、喷水装置,用于对感应加热后的工件喷淋冷却水。
38、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提出一种基于上述实施例的感应热处理装置的感应加热方法,包括:
39、使工件绕预设中心线旋转;
40、使感应器组件移动至工件的第一端;
41、使感应器组件沿预设路径移动至与工件的第一端平齐;
42、使感应器组件沿预设路径移动至离开工件的第二端。
43、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感应器组件的移动过程中,第二感应框架在第一感应框架之前与工件平齐,使感应器组件沿预设路径移动至与工件的第一端平齐包括:
44、在第二感应框架与工件第一端平齐的过程中,使感应器组件不对工件加热;
45、在第一感应框架与工件第一端平齐的过程中,仅使第一感应框架对工件加热;
46、在第三感应框架与工件第一端平齐的过程中,使第一感应框架对工件加热,使第二感应框架和第三感应框架的加热功率逐渐增加,第二感应框架和第三感应框架的最大加热功率均小于第一感应框架的加热功率。
47、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感应器组件的移动过程中,第二感应框架在第一感应框架之前离开工件,使感应器组件沿预设路径移动至离开工件的第二端包括:
48、在第二感应框架离开工件第二端的过程中,使第三感应框架的加热功率逐步减小;
49、在第二感应框架离开工件第二端后,仅使第一感应框架对工件加热;
50、在第一感应框架离开工件第二端后,使感应器组件停止加热。
51、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实施例的感应热处理装置,通过第二感应框架和第三感应框架并联设置,能够使感应器组件在经过工件端部的移动过程中自动降低加热功率,进而弥补尖角效应带来的端部升温过快,提高感应热处理的均匀性,使工件的端部硬化层深度与主体部分硬化层深度均匀一致;感应器组件单次扫描即可实现对工件的均匀加热效果,无需往复调整,能够提高感应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感应热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对工件(101)进行感应加热,所述感应热处理装置包括感应器组件(1),所述感应器组件(1)被配置为环绕所述工件(101),且沿预设路径与所述工件(101)相对移动以进行扫描,所述感应器组件(1)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热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应框架(11)、所述第二感应框架(12)和所述第三感应框架(13)所在的平面均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x)。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热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应框架(11)、所述第二感应框架(12)和所述第三感应框架(13)的中心轴线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感应热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热处理装置还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感应热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应框架(11)、所述第二感应框架(12)、所述第三感应框架(13)、所述第一连接梁(2)和所述第二连接梁(3)均为空心结构,所述感应热处理装置还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感应热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热处理装置还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感应热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器组件(1)还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感应热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器组件(1)还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感应热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器组件(1)还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感应热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磁体包括多个硅钢片,多个所述硅钢片沿所述感应器组件(1)的周向邻接设置,所述硅钢片的槽口位于所述感应器组件(1)朝向所述工件(101)的一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感应热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硅钢片的厚度适配于硬化层深度和/或感应加热频率。
12.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感应热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感应热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距离等于所述第二距离。
14.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感应热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应框架(11)、所述第二感应框架(12)和所述第三感应框架(13)均为环形。
15.一种淬火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16.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感应热处理装置的感应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感应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感应器组件(1)的移动过程中,所述第二感应框架(12)在所述第一感应框架(11)之前与工件(101)平齐,使所述感应器组件(1)沿所述预设路径移动至与工件(101)的第一端平齐包括: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感应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感应器组件(1)的移动过程中,所述第二感应框架(12)在所述第一感应框架(11)之前离开工件(101),使所述感应器组件(1)沿所述预设路径移动至离开工件(101)的第二端包括: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感应热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对工件(101)进行感应加热,所述感应热处理装置包括感应器组件(1),所述感应器组件(1)被配置为环绕所述工件(101),且沿预设路径与所述工件(101)相对移动以进行扫描,所述感应器组件(1)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热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应框架(11)、所述第二感应框架(12)和所述第三感应框架(13)所在的平面均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x)。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热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应框架(11)、所述第二感应框架(12)和所述第三感应框架(13)的中心轴线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感应热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热处理装置还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感应热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应框架(11)、所述第二感应框架(12)、所述第三感应框架(13)、所述第一连接梁(2)和所述第二连接梁(3)均为空心结构,所述感应热处理装置还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感应热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热处理装置还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感应热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器组件(1)还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感应热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器组件(1)还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感应热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器组件(1)还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元锋,徐轲,王贝,刘阳,王赛,黄爽,张毅,郑伟波,曹优武,谢正喜,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徐工履带底盘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