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密度分布的煤岩组分相对含量和解离程度评价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168586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14 15: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密度分布的煤岩组分相对含量和解离程度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从试验煤炭样品中缩分出具有代表性的待测样品A和待测样品B;将所述待测样品A中不同显微组分充分解离,采用等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对解离后的待测样品A和待测样品B进行多次分选,进而分别绘制待测样品A和待测样品B的密度分布图;再通过分峰拟合的方法获得待测样品A和待测样品B的解离图谱,并依次计算待测样品A和待测样品B中不同显微组分分布峰独立面积和重叠面积占比;进而计算煤岩中不同显微组分的相对含量和解离程度。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等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煤样的密度分布特征,从而了解煤岩显微组分的解离规律,为煤岩显微组分碎磨及分选提供理论指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煤炭加工,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密度分布的煤岩组分相对含量和解离程度评价方法


技术介绍

1、不同煤岩显微组分的工艺性能存在较大差异,镜质组和壳质组在煤炭转化过程中具有黏结性、反应活性和油转化率高等优点,是配煤炼焦、热解、液化以及制备煤基复合材料等领域的优质原料;而惰质组的活性极弱或无活性,其含量较高时会导致煤的液化性能和反应活性降低、黏结性能和成浆性能差,可作为石墨、活性炭等碳材料制备的原料或燃料等。因此,通过有效的煤岩组分分离富集,从而实现不同煤岩组分的分质转化利用,将会有力促进高惰质组煤的绿色高效利用,使我国煤炭加工利用及煤化工行业发生质的蜕变。

2、煤岩显微组分的充分解离,是实现不同组分有效分选的前提,而煤岩显微组分的测定是评价煤岩显微组分富集程度的主要手段,是实现煤岩显微组分高质量分选的技术保障。然而,大部分煤只有粉碎到10μm以下时,煤中的显微组分才能达到良好的解离效果,因此,细粒物料中不同组分的定量测定成为未来煤岩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目前,测定煤岩显微组分含量的具体方法主要依靠国家标准《煤的显微组分组和矿物测定方法》(gb/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密度分布的煤岩组分相对含量和解离程度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密度分布的煤岩组分相对含量和解离程度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中的充分解离是指采用圆盘粉碎机粉碎待测试样品A,使得待测试样品A中颗粒直径小于10μm的物料质量占比大于等于90%。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密度分布的煤岩组分相对含量和解离程度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和步骤三中的等密度梯度离心方法中分选介质的密度梯度均为0.01g/cm3或0.02g/cm3。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密度分布的煤岩组分相对含量和解离程度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密度分布的煤岩组分相对含量和解离程度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密度分布的煤岩组分相对含量和解离程度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中的充分解离是指采用圆盘粉碎机粉碎待测试样品a,使得待测试样品a中颗粒直径小于10μm的物料质量占比大于等于90%。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密度分布的煤岩组分相对含量和解离程度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和步骤三中的等密度梯度离心方法中分选介质的密度梯度均为0.01g/cm3或0.02g/cm3。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密度分布的煤岩组分相对含量和解离程度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和步骤三中的分选次数均为至少三次以上。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密度分布的煤岩组分相对含量和解离程度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四中待测样品a中不同显微组分分布峰独立面积占比指的是壳质组分布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值al,镜质组分布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值av,惰质组分布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值ai;所述待测样品a中不同显微组分重叠面积占比指的是壳质组与镜质组的重叠面积占总面积的比值al-v,镜质组与惰质组的重叠面积占总面积的比值av-i,所述总面积指的是壳质组、镜质组及惰质组分布峰的面积之和。

6.按照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毅红李振姚雷常静吴升林曹钊谢永鑫袁雪张怀青王宏赵凯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新能选煤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