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尤其涉及一种屋面浇筑时自行走装置。
技术介绍
1、近年来,一大部分民用建筑采用了斜屋面设计。斜屋面既能有效的抗渗防漏、隔热保温、顺畅排水,改善顶层居住环境;又增加了建筑使用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同时增加美观效果,越来越受到购房者的青睐。这些建筑的屋顶普遍具有坡度陡、跨度大、模板支设要求高、倾斜操作面施工难度大、混凝土施工质量难以控制等特点。
2、现有的大坡度斜屋面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单面模板法,此方法比较常用但是混凝土的密实性难以控制,易出现麻面露筋的情况,导致屋面渗漏等质量通病 ;一种是整体双面模板法,由于板的厚度小,除去钢筋和保护层,中间间隙小于50mm,若钢筋绑扎存在误差,则振捣棒更难插入,混凝土振捣不到位容易出现蜂窝、狗洞等质量问题,而且施工成本较高。
3、采用平板振捣器可以进行振捣作业时,可以补偿钢筋绑扎误差,但是,平板振捣器在斜面上不易定位,造成混凝土振捣施工困难。
4、因此,现有技术中的斜屋面施工过程中,存在混凝土振捣施工困难的技术问题。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屋面浇筑时自行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沿待施工屋面屋脊设置的轨道(1)、位于所述轨道(1)其中一端的卷扬机(2)和沿所述轨道(1)位移的行走机构(3),所述行走机构(3)与所述卷扬机(2)之间设置有吊绳(4),所述吊绳(4)滑动设置有振捣器(5);所述轨道(1)包括若干根首尾插接的导轨(11),所述导轨(11)通过支撑架(12)固定于待施工屋面;所述行走机构(3)包括座体(31),所述座体(31)设置有沿所述轨道(1)位移的滚轮(32),所述滚轮(32)有多个,所述滚轮(32)位于所述轨道(1)的两侧,所述轨道(1)的横截面形状为上窄下宽的梯形;所述行走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屋面浇筑时自行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沿待施工屋面屋脊设置的轨道(1)、位于所述轨道(1)其中一端的卷扬机(2)和沿所述轨道(1)位移的行走机构(3),所述行走机构(3)与所述卷扬机(2)之间设置有吊绳(4),所述吊绳(4)滑动设置有振捣器(5);所述轨道(1)包括若干根首尾插接的导轨(11),所述导轨(11)通过支撑架(12)固定于待施工屋面;所述行走机构(3)包括座体(31),所述座体(31)设置有沿所述轨道(1)位移的滚轮(32),所述滚轮(32)有多个,所述滚轮(32)位于所述轨道(1)的两侧,所述轨道(1)的横截面形状为上窄下宽的梯形;所述行走机构(3)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座体(31)用于驱动所述滚轮(32)旋转使所述行走机构(3)沿所述轨道(1)位移的驱动电机(33),所述座体(31)还设置有用于将所述座体(31)锁紧于轨道(1)的锁紧机构(3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屋面浇筑时自行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体(31)还设置有使所述座体(31)两侧受力均匀的配重设备,所述配重设备位于所述座体(31)远离所述振捣器(5)的一侧,所述配重设备为配重块,或者,所述配重设备为与所述振捣器(5)对称设置的振捣设备,其中,所述振捣设备通过一根独立的吊绳(4)设置于所述卷扬机(2)与所述座体(31)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屋面浇筑时自行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体(31)设置有固定所述吊绳(4)的滑轮(35),所述滑轮(35)通过连接座(351)固定于所述座体(31),所述连接座(351)设置有球形槽,所述滑轮(35)设置有与所述球形槽配合的球体(352),所述滑轮(35)与所述球体(352)之间设置有连接杆(353),所述滑轮(35)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杆(353),所述球形槽的深度大于所述球体(352)的半径,所述球形槽与所述球体(352)之间设置有润滑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屋面浇筑时自行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座(351)通过螺钉(355)固定于所述座体(31),所述连接座(351)与所述座体(31)接触的面设置有安装板(354),所述安装板(354)与所述连接座(351)为一体式结构,所述安装板(354)设置有穿设螺钉(355)的通孔,所述座体(31)设置有与所述螺钉(355)配合的螺孔,所述座体(31)均布有所述螺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屋面浇筑时自行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11)的一端设置有插接部(111),所述导轨(11)的另一端设置有与所述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涛,黎洪林,姚水田,柴雪晶,程炎,程莉芝,
申请(专利权)人:凌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