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分利用吸收电路能量的新型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62012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13 02:21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充分利用吸收电路能量的新型电路,包括主电源输出电路、辅助电源输出电路和电源切换电路,电源切换电路包括二极管D5和二极管D6,主电源输出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一电源电压连接,主电源输出电路的第二输出端分别与二极管D6的阳极和第二电源电压连接,辅助电源输出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三电源电压连接,辅助电源输出电路的第二输出端分别与二极管D5的阳极和第四电源电压连接,二极管D5的阴极和二极管D6的阴极均与辅助电源电压连接。本技术通过设置电源切换电路利用主电源的吸收电路产生的电压去取代原先由辅助电源提供的VCC,能够提升辅助电源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源,具体的涉及一种充分利用吸收电路能量的新型电路


技术介绍

1、服务器电源通常包含两个输出端口,即12v和12vsb。12vsb由独立的辅助电源供电,而在通常情况下,该辅助电源还需要为其他电路或组件提供一路或多路的vcc电源。为了提高电源效率,通常会将12vsb输出切换到12v供电。然而,由于辅助电源vcc在此时所承载的负载较轻,因此电源效率一般只有约60%左右。此外,电源主变压器副边吸收电路一般由rcd构成,其常见做法是将电容所储存的能量消耗在吸收电阻上,这种损耗通常会产生零点几瓦以上的功耗。

2、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对电源效率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服务器电源的电源效率要求尤其严格,多数需要达到钛金级别(钛金电源的效率峰值可以达到96.8%),不仅在满载情况下,而且在50%、20%甚至0%负载时也都有严格的要求。正因为如此,整个行业都在积极寻求提高电源效率的方法,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措施,只要积少成多,也能产生明显的效果。这种对电源效率的追求不仅有助于减少能源浪费,还符合了绿色环保的理念。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服务器电源的辅助电源效率较低和浪费吸收电路能量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充分利用吸收电路能量的新型电路。

2、本技术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3、一种充分利用吸收电路能量的新型电路,包括主电源输出电路、辅助电源输出电路和电源切换电路,所述电源切换电路包括二极管d5和二极管d6,所述主电源输出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一电源电压连接,所述主电源输出电路的第二输出端分别与二极管d6的阳极和第二电源电压连接,所述辅助电源输出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三电源电压连接,所述辅助电源输出电路的第二输出端分别与二极管d5的阳极和第四电源电压连接,二极管d5的阴极和二极管d6的阴极均与辅助电源电压连接。

4、根据上述方案的充分利用吸收电路能量的新型电路,所述主电源输出电路包括第一主整流吸收电路和第二主整流吸收电路,所述第一主整流吸收电路的正极输入端与电源主变压器副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主整流吸收电路的负极输入端与所述电源主变压器副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电源电压连接,所述第二主整流吸收电路的正极输入端与所述电源主变压器副边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二主整流吸收电路的负极输入端与所述电源主变压器副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电源电压连接,所述第一主整流吸收电路和所述第二主整流吸收电路的输出端均与所述第二电源电压连接。

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主整流吸收电路包括开关管q18、二极管d17、电阻r4、电阻r58和电容c33,开关管q18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电源主变压器副边的第一端和二极管d17的阳极连接,开关管q18的第二端与第一控制信号连接,二极管d17的阴极分别与电阻r4的一端、电阻r58的一端、电容c33的一端和所述第二电源电压连接,开关管q18的第三端、电阻r4的另一端、电阻r58的另一端和电容c33的另一端接地。

6、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主整流吸收电路包括开关管q22、二极管d53、电阻r30、电阻r68和电容c108,开关管q22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电源主变压器副边的第三端和二极管d53的阳极连接,开关管q22的第二端与第二控制信号连接,二极管d53的阴极分别与电阻r30的一端、电阻r68的一端、电容c108的一端和所述第二电源电压连接,开关管q22的第三端、电阻r30的另一端、电阻r68的另一端和电容c108的另一端接地。

7、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主整流吸收电路还包括电容c58,电容c58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电源主变压器副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电源电压连接,电容c58的另一端接地。

8、进一步的,电容c58为有极性电容,电容c58的正极分别与所述电源主变压器副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电源电压连接,电容c58的负极接地。

9、进一步的,开关管q18和开关管q22均采用场效应晶体管。

10、根据上述方案的充分利用吸收电路能量的新型电路,所述辅助电源输出电路包括第一辅助整流吸收电路和第二辅助整流吸收电路,所述第一辅助整流吸收电路的正极输入端与电源辅助变压器第一副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辅助整流吸收电路的负极输入端与所述电源辅助变压器第一副边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辅助整流吸收电路的正极输出端与所述第三电源电压连接,所述第一辅助整流吸收电路的负极输出端接地,所述第二辅助整流吸收电路的正极输入端与电源辅助变压器第二副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辅助整流吸收电路的负极输入端与电源辅助变压器第二副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辅助整流吸收电路的正极输出端与所述第四电源电压连接,所述第二辅助整流吸收电路的负极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源电压和所述第一辅助整流吸收电路的正极输出端连接。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辅助整流吸收电路包括二极管d1、电阻r23、电容c4和电容c40,二极管d1的阳极分别与所述电源辅助变压器第一副边的一端和电阻r23的一端连接,电阻r23的另一端经过电容c40后分别与二极管d1的阴极、电容c4的一端和所述第三电源电压连接,电容c4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源辅助变压器第一副边的另一端和接地端连接。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辅助整流吸收电路包括二极管d2、电阻r16和电容c35,二极管d2的阳极与所述电源辅助变压器第二副边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2的阴极经过电阻r16后分别与电容c35的一端和所述第四电源电压连接,电容c35的另一端分别所述电源辅助变压器第二副边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三电源电压连接。

13、进一步的,电容c4为有极性电容,电容c4的正极分别与二极管d1的阴极、电容c40的一端和所述第三电源电压连接,电容c4的负极分别与所述电源辅助变压器第一副边的另一端和接地端连接。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1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充分利用吸收电路能量的新型电路,由电容、电阻、二极管等常用器件组成,结构简单以实现,生产成本低;本技术通过设置电源切换电路利用主电源的吸收电路产生的电压去取代原先由辅助电源提供的vcc,避免将吸收电容存储的能量白白消耗在电阻上,同时也减少了辅助电源vcc的输出功率,能够提升辅助电源效率,特别是轻载时的效率,而且可以减少器件数量和大小。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分利用吸收电路能量的新型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电源输出电路、辅助电源输出电路和电源切换电路,所述电源切换电路包括二极管D5和二极管D6,所述主电源输出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一电源电压连接,所述主电源输出电路的第二输出端分别与二极管D6的阳极和第二电源电压连接,所述辅助电源输出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三电源电压连接,所述辅助电源输出电路的第二输出端分别与二极管D5的阳极和第四电源电压连接,二极管D5的阴极和二极管D6的阴极均与辅助电源电压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分利用吸收电路能量的新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电源输出电路包括第一主整流吸收电路和第二主整流吸收电路,所述第一主整流吸收电路的正极输入端与电源主变压器副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主整流吸收电路的负极输入端与所述电源主变压器副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电源电压连接,所述第二主整流吸收电路的正极输入端与所述电源主变压器副边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二主整流吸收电路的负极输入端与所述电源主变压器副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电源电压连接,所述第一主整流吸收电路和所述第二主整流吸收电路的输出端均与所述第二电源电压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分利用吸收电路能量的新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整流吸收电路包括开关管Q18、二极管D17、电阻R4、电阻R58和电容C33,开关管Q18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电源主变压器副边的第一端和二极管D17的阳极连接,开关管Q18的第二端与第一控制信号连接,二极管D17的阴极分别与电阻R4的一端、电阻R58的一端、电容C33的一端和所述第二电源电压连接,开关管Q18的第三端、电阻R4的另一端、电阻R58的另一端和电容C33的另一端接地。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充分利用吸收电路能量的新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整流吸收电路包括开关管Q22、二极管D53、电阻R30、电阻R68和电容C108,开关管Q22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电源主变压器副边的第三端和二极管D53的阳极连接,开关管Q22的第二端与第二控制信号连接,二极管D53的阴极分别与电阻R30的一端、电阻R68的一端、电容C108的一端和所述第二电源电压连接,开关管Q22的第三端、电阻R30的另一端、电阻R68的另一端和电容C108的另一端接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分利用吸收电路能量的新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整流吸收电路还包括电容C58,电容C58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电源主变压器副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电源电压连接,电容C58的另一端接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分利用吸收电路能量的新型电路,其特征在于,电容C58为有极性电容,电容C58的正极分别与所述电源主变压器副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电源电压连接,电容C58的负极接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分利用吸收电路能量的新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电源输出电路包括第一辅助整流吸收电路和第二辅助整流吸收电路,所述第一辅助整流吸收电路的正极输入端与电源辅助变压器第一副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辅助整流吸收电路的负极输入端与所述电源辅助变压器第一副边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辅助整流吸收电路的正极输出端与所述第三电源电压连接,所述第一辅助整流吸收电路的负极输出端接地,所述第二辅助整流吸收电路的正极输入端与电源辅助变压器第二副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辅助整流吸收电路的负极输入端与电源辅助变压器第二副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辅助整流吸收电路的正极输出端与所述第四电源电压连接,所述第二辅助整流吸收电路的负极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源电压和所述第一辅助整流吸收电路的正极输出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分利用吸收电路能量的新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辅助整流吸收电路包括二极管D1、电阻R23、电容C4和电容C40,二极管D1的阳极分别与所述电源辅助变压器第一副边的一端和电阻R23的一端连接,电阻R23的另一端经过电容C40后分别与二极管D1的阴极、电容C4的一端和所述第三电源电压连接,电容C4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源辅助变压器第一副边的另一端和接地端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充分利用吸收电路能量的新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辅助整流吸收电路包括二极管D2、电阻R16和电容C35,二极管D2的阳极与所述电源辅助变压器第二副边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2的阴极经过电阻R16后分别与电容C35的一端和所述第四电源电压连接,电容C35的另一端分别所述电源辅助变压器第二副边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三电源电压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分利用吸收电路能量的新型电路,其特征在于,电容C4为有极性电容,电容C4的正极分别与二极管D1的阴极、电容C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分利用吸收电路能量的新型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电源输出电路、辅助电源输出电路和电源切换电路,所述电源切换电路包括二极管d5和二极管d6,所述主电源输出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一电源电压连接,所述主电源输出电路的第二输出端分别与二极管d6的阳极和第二电源电压连接,所述辅助电源输出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三电源电压连接,所述辅助电源输出电路的第二输出端分别与二极管d5的阳极和第四电源电压连接,二极管d5的阴极和二极管d6的阴极均与辅助电源电压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分利用吸收电路能量的新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电源输出电路包括第一主整流吸收电路和第二主整流吸收电路,所述第一主整流吸收电路的正极输入端与电源主变压器副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主整流吸收电路的负极输入端与所述电源主变压器副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电源电压连接,所述第二主整流吸收电路的正极输入端与所述电源主变压器副边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二主整流吸收电路的负极输入端与所述电源主变压器副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电源电压连接,所述第一主整流吸收电路和所述第二主整流吸收电路的输出端均与所述第二电源电压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分利用吸收电路能量的新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整流吸收电路包括开关管q18、二极管d17、电阻r4、电阻r58和电容c33,开关管q18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电源主变压器副边的第一端和二极管d17的阳极连接,开关管q18的第二端与第一控制信号连接,二极管d17的阴极分别与电阻r4的一端、电阻r58的一端、电容c33的一端和所述第二电源电压连接,开关管q18的第三端、电阻r4的另一端、电阻r58的另一端和电容c33的另一端接地。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充分利用吸收电路能量的新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整流吸收电路包括开关管q22、二极管d53、电阻r30、电阻r68和电容c108,开关管q22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电源主变压器副边的第三端和二极管d53的阳极连接,开关管q22的第二端与第二控制信号连接,二极管d53的阴极分别与电阻r30的一端、电阻r68的一端、电容c108的一端和所述第二电源电压连接,开关管q22的第三端、电阻r30的另一端、电阻r68的另一端和电容c108的另一端接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分利用吸收电路能量的新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整流吸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兴豪王庆棉孙凤俊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核达中远通电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