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烈性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噬菌体、制剂及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587491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07 00: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噬菌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烈性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噬菌体、抑制剂、杀菌剂及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株烈性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噬菌体Burkholderia phage vB_BglM_YLCW,与数据库已知噬菌体相似度≤41.5%,已向ICTV提出建立一个新的属。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231092。本发明专利技术分离得到的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噬菌体vB_BglM_YLCW是从自然界中分离的烈性噬菌体,该噬菌体不含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安全可靠。本发明专利技术噬菌体Burkholderiaphage vB_BglM_YLCW可靶向裂解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可作为木耳等食品中有效的杀菌剂,为防治食品加工和环境中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提供了新策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噬菌体,具体涉及一种烈性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噬菌体、制剂及应用


技术介绍

1、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为兼性厌氧的致病菌,易在食品表面生长,最适生长温度37℃,最适ph为5~6,其在自然界中分布较为广泛,泥土、植物等自然环境和动物都可能是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的污染来源,稻米和洋葱等也可能被该菌污染,尽管许多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在环境保护方面无毒性,但某些物种可能会在动物和植物中引起疾病。该菌最早是由一名荷兰科学家首先从印度爪哇岛的发酵食品中发现的,当时是从食物中毒事件中分离出的该细菌。在中国,该菌中毒有非常显著的地域特色,例如广西和云贵山区广泛食用吊浆粑,东北等地食用臭米面(又称酵米面),此种食物中毒事件高发于偏远山区和经济较为落后的不发达地区。由银耳和木耳等食品发酵后产毒造成的食物中毒事件也陆续发生,19世纪80年代后才陆续证实这些食物中毒事件都是由同种病原菌导致。

2、由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产生的米酵菌酸导致食品中毒。米酵菌酸(ba)是一种小分子脂肪酸,耐热性极强,即使用100℃的开水煮沸或用高压锅蒸煮也不能破坏其毒性,进食后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烈性噬菌体,所述噬菌体为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噬菌体Burkholderia phagevB_BglM_YLCW,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231092。

2.权利要求1所述的噬菌体在抑制和/或杀灭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中的应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用于抑制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时所述噬菌体的工作效价为≥1×108PFU/mL;用于杀灭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时所述噬菌体的工作效价为≥1×1010PFU/mL。

4.权利要求1所述的噬菌体在防控和/或清除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产生的生物膜中的应用。>

5.一种制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烈性噬菌体,所述噬菌体为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噬菌体burkholderia phagevb_bglm_ylcw,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231092。

2.权利要求1所述的噬菌体在抑制和/或杀灭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中的应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用于抑制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时所述噬菌体的工作效价为≥1×108pfu/ml;用于杀灭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时所述噬菌体的工作效价为≥1×1010pfu/ml。

4.权利要求1所述的噬菌体在防控和/或清除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产生的生物膜中的应用。

5.一种制剂,其特征在于,含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噬菌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凌娜叶应旺程彬王婷陈韩芳张帝威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