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后路侧块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1579194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06 23: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医疗器材技术领域的颈后路侧块间融合内固定系统,包括固定片和垫片,所述固定片的表面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垫片,所述固定片和垫片成“T”型结构分布,所述垫片用于插设在上侧块和下侧块之间,所述固定片的表面两端均设置有圆孔,所述圆孔的内部用于插设钛合金螺钉,并通过钛合金螺钉将所述固定片的两端固定在上侧块和下侧块表面,所述垫片的表面设置有穿孔,所述穿孔用于放置植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一期后路可以处理下颈椎椎间孔狭窄联合长节段颈椎管狭窄同时合并下颈椎不稳,避免了前后路联合手术,降低了治疗费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材,具体为颈后路侧块间融合内固定系统


技术介绍

1、目前,临床上有数量庞大的长节段混合型颈椎病患者,即合并有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这类患者轻微外伤即可造成严重颈部脊髓损伤,需要高度重视。该疾病现在临床常用的手术方案有单纯前路、后路减压固定或者前后路联合减压固定,但是这些术式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颈椎后路侧块钉棒固定植骨融合术+全椎板切除减压对原有结构破坏极大,由于植骨床的极大破坏,使得植骨融合率低及脊髓损伤的风险较大,同时该术式无法扩大椎间孔,故不能解决神经根型颈椎病。单纯前路减压固定在处理长节段混合型颈椎病患者时容易出现减压不彻底和内固定失败。前后路联合减压固定术中需要变换患者的体位,导致脊髓损伤的风险、手术时间及医疗费用都明显增加。相对来说,颈椎后路侧块钉棒固定植骨融合术+单开门椎管扩大减压术的手术理念是最佳的,但是目前尚没有合适的内固定可以提供,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多为临时拼凑,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同时该术式因为无法有效扩大椎间孔,所以无法解决神经根型颈椎病。

2、如说明书附图16所示,在具体的实施中,现有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颈后路侧块间融合内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片(1)和垫片(2),所述固定片(1)的表面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垫片(2),所述固定片(1)和垫片(2)成“T”型结构分布,所述垫片(2)用于插设在上侧块和下侧块之间,所述固定片(1)的表面两端均设置有圆孔(11),所述圆孔(11)的内部用于插设钛合金螺钉,并通过钛合金螺钉将所述固定片(1)的两端固定在上侧块和下侧块表面,所述垫片(2)的表面设置有穿孔(21),所述穿孔(21)用于放置植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后路侧块间融合内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片(1)的表面连接有螺帽(3),所述螺帽(3)的数量与垫片(2)...

【技术特征摘要】

1.颈后路侧块间融合内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片(1)和垫片(2),所述固定片(1)的表面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垫片(2),所述固定片(1)和垫片(2)成“t”型结构分布,所述垫片(2)用于插设在上侧块和下侧块之间,所述固定片(1)的表面两端均设置有圆孔(11),所述圆孔(11)的内部用于插设钛合金螺钉,并通过钛合金螺钉将所述固定片(1)的两端固定在上侧块和下侧块表面,所述垫片(2)的表面设置有穿孔(21),所述穿孔(21)用于放置植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后路侧块间融合内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片(1)的表面连接有螺帽(3),所述螺帽(3)的数量与垫片(2)的数量相适配设置,所述螺帽(3)用于连接相邻的两组固定片(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颈后路侧块间融合内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螺帽(3)的内部设置有螺纹槽(31),所述螺纹槽(31)沿螺帽(3)的径向设置并贯穿螺帽(3)的两侧,所述螺纹槽(31)的内部用于插设钛合金连杆,所述螺纹槽(31)的内部通过螺纹安装有钛合金螺母并通过钛合金螺母对钛合金连杆压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颈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伟鑫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市第六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