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液铜蓝蛋白在诊断肝豆状核变性中的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57864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06 23: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唾液铜蓝蛋白在诊断肝豆状核变性中的应用,涉及肝豆状核变性诊断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首次发现检测唾液中铜蓝蛋白水平的制剂能够应用于制备肝豆状核变性诊断制剂。本发明专利技术基于WD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的唾液铜蓝蛋白存在显著差异,以及血清和唾液铜蓝蛋白之间的呈正相关,确定唾液分析可以作为血液分析的无创替代方法,用于诊断WD。本发明专利技术所采用的唾液采集是一种非侵入性方法,易于获得,并且可以减少与采血相关的焦虑和不适,以诊断早期疾病的发病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肝豆状核变性诊断,具体是涉及一种唾液铜蓝蛋白在诊断肝豆状核变性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1、肝豆状核变性,又称威尔逊病(简称wd),是一种常见的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病,其发病机制是atp7b基因突变,使得体内的铜不能经胆道排出,导致铜在肝脏、神经系统及肾脏等脏器的不同程度的沉积造成多脏器损害。铜蓝蛋白在肝脏内合成后,需要在atp7b酶的作用下与铜离子结合,将铜离子转运至体外。

2、铜蓝蛋白是由holmberg在1948年首次发现并命名的一种金属蛋白,能结合95%以上的血清铜。1952年,谢恩伯格等人认为测量血清铜蓝蛋白可初步诊断筛查wd。因此,传统上认为血清中铜蓝蛋白降低是诊断wd的常用指标。wd诊断时需要进行血液生化分析,血液分析是一种有创性检测。有创检测使得患者的心理负担加重,并且需要专业的医护工作者进行操作,因此不便于疾病的诊断。

3、唾液检测,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测方式,具有简便、易操作的特点。唾液是人体的体液,其成分复杂多样,与血清一样,唾液含有各种氨基酸、蛋白质、激素、离子、酶、电解质等多种物质,对诊断疾病具有巨大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唾液铜蓝蛋白在诊断肝豆状核变性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检测唾液中铜蓝蛋白水平的制剂能够应用于制备肝豆状核变性诊断制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唾液铜蓝蛋白在诊断肝豆状核变性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的唾液铜蓝蛋白存在显著差异,且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血清和唾液铜蓝蛋白之间呈正相关。

【技术特征摘要】

1.唾液铜蓝蛋白在诊断肝豆状核变性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检测唾液中铜蓝蛋白水平的制剂能够应用于制备肝豆状核变性诊断制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辉吴丽敏张念籍志慧江鹏宇银苗朱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中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