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晶闸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550364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04 11:26
本技术涉及一种晶闸管,包括外壳、输入芯片及输出芯片,输入芯片与输出芯片设置于外壳内,包括输入电极柱、输出电极柱及接线端子,输入电极柱设置于外壳内并与输入芯片联通,输入电极柱具有延伸至外壳的输入口,输出电极柱设置于外壳内并与输出芯片联通,输出电极柱具有延伸至外壳的输出口,接线端子设置于外壳内且接线端子分别与输入芯片及输出芯片联通,接线端子位于输入芯片相对输出芯片的另一侧或位于输出芯片相对输入芯片的另一侧。本技术提供一种耐电流能力更佳的晶闸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晶闸管


技术介绍

1、晶闸管是晶体闸流管的简称,晶闸管是pnpn四层半导体结构,它有三个极:阳极、阴极和门极;晶闸管具有硅整流器件的特性,能在高电压、大电流条件下工作,且其工作过程可以控制、被广泛应用于可控整流、交流调压、无触点电子开关、逆变及变频等电子电路中。

2、晶闸管的作用有整流、调压、放电等,而常规的晶闸管往往设置有三个电极柱,包括输入电极柱、第一输出电极柱及第二输出电极柱,在晶闸管用于整流时,输入电极柱用于输入,第一输出电极柱用于直流正极输出,第二输出电极柱用于直流负极输出,而在晶闸管用于调压或者放电时,输入电极柱用于输入,而第一输出电极柱与第二输出电极柱任一一个都能完成输出,故在针对单单用于调压和放电的晶闸管而言,第一输出电极柱与第二输出电极柱的同时设置,使得在晶闸管内部空间不变的情况下,芯片的大小变小,从而影响芯片的耐电流能力及压降等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电流能力更佳的晶闸管。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晶闸管,包括外壳(1)、输入芯片(2)及输出芯片(3),输入芯片(2)与输出芯片(3)设置于外壳(1)内,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入电极柱(4)、输出电极柱(5)及接线端子(6),输入电极柱(4)设置于外壳(1)内并与输入芯片(2)联通,输入电极柱(4)具有延伸至外壳(1)的输入口(111),输出电极柱(5)设置于外壳(1)内并与输出芯片(3)联通,输出电极柱(5)具有延伸至外壳(1)的输出口(112),接线端子(6)设置于外壳(1)内且接线端子(6)分别与输入芯片(2)及输出芯片(3)联通,接线端子(6)位于输入芯片(2)相对输出芯片(3)的另一侧或位于输出芯片(3)相对输入芯片(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晶闸管,包括外壳(1)、输入芯片(2)及输出芯片(3),输入芯片(2)与输出芯片(3)设置于外壳(1)内,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入电极柱(4)、输出电极柱(5)及接线端子(6),输入电极柱(4)设置于外壳(1)内并与输入芯片(2)联通,输入电极柱(4)具有延伸至外壳(1)的输入口(111),输出电极柱(5)设置于外壳(1)内并与输出芯片(3)联通,输出电极柱(5)具有延伸至外壳(1)的输出口(112),接线端子(6)设置于外壳(1)内且接线端子(6)分别与输入芯片(2)及输出芯片(3)联通,接线端子(6)位于输入芯片(2)相对输出芯片(3)的另一侧或位于输出芯片(3)相对输入芯片(2)的另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晶闸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壳(1)包括上外壳(11)与下外壳(12),上外壳(11)设置于下外壳(12),输入口(111)与输出口(112)设置于上外壳(11),上外壳(11)设置有输入螺纹口(113)及输出螺纹口(114);输入电极柱(4)包括输入芯片段(41)、输入连接段(42)及输入固定段(43),输入芯片段(41)与输入固定段(43)相平行,输入连接段(42)将输入芯片段(41)及输入固定段(43)相连接,输入芯片段(41)固定于输入芯片(2),输入连接段(42)穿过输入口(111)并构成输入固定段(43)位于外壳(1)外,输入固定段(43)延伸至输入螺纹口(113),输入固定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志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上整整流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