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属于车身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后尾门结构和车辆。
技术介绍
1、现有技术,后尾门在开闭、上下货物过程中,由于薄钣金刚强度有限,往往需要在内外板内增加内加强支撑板来规避变形开裂问题的发生,这样就造成了专用件数量较多,开发管理成本加大。其中,公告号为cn 219806884 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尾门的金属加强件、尾门和车辆,该尾门的金属加强件具有较高的刚度,在装配到尾门上时,能够有效地增强尾门的刚度,防止尾门变形。但该专利中阐述的加强支撑结构的专用件的数量多、装配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向油壶总成和车辆,装配效率高、成本低且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
2、本申请第一方面公开了一种后尾门结构,应用于车辆,包括:内板、外板、第一支撑结构、第二支撑结构和第三支撑结构,所述第一支撑结构、所述第二支撑结构与所述内板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三支撑结构与所述外板为一体结构;其中,所述内板包括相对设置的内侧面与外侧面,所述内板设有多个沿着所述内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减重孔,所述第一支撑结构、所述第二支撑结构均位于所述内板的内侧面,所述第一支撑结构的一端靠近多个所述减重孔中的一者设置,所述第二支撑结构的一端靠近多个所述减重孔中的另一者设置,且所述第一支撑结构与所述第二支撑结构沿着所述内板的宽度方向的水平高度不相同;所述内板与所述外板焊接,且所述内板的内侧面与所述外板的焊接面之间形成空腔,所述第一支撑结构、所述第二支撑结构与所述第三支撑结构均位于所述空腔,所述第一支撑
3、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结构、所述第二支撑结构和所述第三支撑结构均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支撑结构沿着所述内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两个所述第二支撑结构沿着所述内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两个所述第三支撑结构沿着所述外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其中,两个所述第一支撑结构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两个所述第二支撑结构之间的间距或所述两个所述第三支撑结构之间的间距。
4、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并与所述第一连接板以及所述第二连接板形成“z”形结构;所述第一连接板远离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端靠近所述减重孔设置,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外板贴合,并与所述外板焊接。
5、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包括第一加强竖筋,所述第一加强竖筋凸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以及所述第一连接板,其中,所述第一加强竖筋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内板的内侧面相垂直。
6、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强竖筋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加强竖筋沿着所述外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其中,多个所述第一加强竖筋中相邻两所述第一加强竖筋之间的间距相等。
7、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包括第一加强横筋,所述第一加强横筋凸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板,其中,所述第一加强横筋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加强竖筋的长度方向相垂直,且所述第一加强横筋与所述第一加强竖筋沿着所述第一支撑结构的厚度方向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的两个不同侧面。
8、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结构包括第三连接板、第四连接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板与所述第四连接板之间,并与所述第三连接板以及所述第四连接板形成“z”形结构,所述第三连接板远离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一端靠近所述减重孔设置,所述第四连接板与所述第三支撑结构连接;其中,第二支撑板的板面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板面相垂直。
9、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结构还包括第二加强竖筋,所述第二加强竖筋凸设于所述第三连接板、所述第四连接板以及所述第二支撑板。
10、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支撑结构包括第三支撑板和第五连接板,所述第三支撑板与所述第五连接板连接形成“l”形结构,所述第五连接板相对所述第三支撑板更靠近所述内板,所述第五连接板与所述第四连接板相贴合;其中,所述第四连接板设有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五连接板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孔相配合的第二定位孔。
11、本申请第二方面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车架和上述的后尾门结构,所述后尾门结构连接于所述车架。
12、本申请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3、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支撑结构、第二支撑结构与内板设计为一体结构,以及第三支撑结构与外板设计为一体结构后,在外板与内板相装配时,可先通过第二支撑结构与第三支撑结构的连接可以实现内板与外板装配时的定位,然后由于第一支撑结构、第二支撑结构紧邻不同的减重孔设计,进而能够通过减重孔方便第一支撑结构与外板焊接时的施工和作业,以及第二支撑结构与第三支撑结构连接时的施工和作业;最后,第一支撑结构与第二支撑结构沿着内板的宽度方向的水平高度不相同,以对装配好的内板与外板的不同区域进行支撑加强。因此,该后尾门结构的装配效率高,装配部件少,大大节省开发管理费用,还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避免了后尾门结构变形开裂问题的发生,满足整车性能的要求。
14、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后尾门结构,应用于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内板、外板、第一支撑结构、第二支撑结构和第三支撑结构,所述第一支撑结构、所述第二支撑结构与所述内板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三支撑结构与所述外板为一体结构;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尾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所述第二支撑结构和所述第三支撑结构均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支撑结构沿着所述内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两个所述第二支撑结构沿着所述内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两个所述第三支撑结构沿着所述外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其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尾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并与所述第一连接板以及所述第二连接板形成“Z”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尾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包括第一加强竖筋,所述第一加强竖筋凸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以及所述第一连接板,其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尾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竖筋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加强竖筋沿着所述外板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尾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包括第一加强横筋,所述第一加强横筋凸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板,其中,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尾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结构包括第三连接板、第四连接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板与所述第四连接板之间,并与所述第三连接板以及所述第四连接板形成“Z”形结构,所述第三连接板远离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一端靠近所述减重孔设置,所述第四连接板与所述第三支撑结构连接;其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尾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结构还包括第二加强竖筋,所述第二加强竖筋凸设于所述第三连接板、所述第四连接板以及所述第二支撑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后尾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撑结构包括第三支撑板和第五连接板,所述第三支撑板与所述第五连接板连接形成“L”形结构,所述第五连接板相对所述第三支撑板更靠近所述内板,所述第五连接板与所述第四连接板相贴合;其中,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和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后尾门结构,所述后尾门结构连接于所述车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尾门结构,应用于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内板、外板、第一支撑结构、第二支撑结构和第三支撑结构,所述第一支撑结构、所述第二支撑结构与所述内板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三支撑结构与所述外板为一体结构;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尾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所述第二支撑结构和所述第三支撑结构均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支撑结构沿着所述内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两个所述第二支撑结构沿着所述内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两个所述第三支撑结构沿着所述外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其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尾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并与所述第一连接板以及所述第二连接板形成“z”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尾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包括第一加强竖筋,所述第一加强竖筋凸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以及所述第一连接板,其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尾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竖筋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加强竖筋沿着所述外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霍心达,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凯程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