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中深层井下换热的高效取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534368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03 23: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用于中深层井下换热的高效取热装置,包括内管,所述内管包括保温管、增强管、过滤管和配重管,所述保温管从内至外依次设置有内衬层、保温层和保护层,所述增强管从内至外依次设置有内衬层、增强层、保温层和保护层,所述配重管从内至外依次设置有内衬层、增强层、配重层和保护层。本发明专利技术中,通过设置不同材质的保温层和增强层,增加了内管的保温能力,避免了热水向上移动时,与冷水产生接触出现热损失的情况,同时,移动环能在拦截网的外壁上进行上下往复的移动,从而将吸附在拦截网上的水垢固体给清理下来,解决了水垢会在内管上堆积,造成内管直径变小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地热井取热设备,特别是一种用于中深层井下换热的高效取热装置


技术介绍

1、地热是指地球熔岩向外的自然热流,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热能资源。地球内部是一个巨大的热库,比如火山喷出的熔岩温度高达1200℃~1300℃,天然温泉的温度大多在6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100℃~140℃,这些来自地球内部的热量都可以转化为能源。当这种热量渗出地表时,便成了地热资源。对地热能源进行取用时,通常是将套设在一起的内管和外管放置于中深层的井下,并向内管和外管之间的区域填充冷却液(如冷水),通过冷水与外管内壁的接触,从而与外界的热水进行热交换,换热后的热水再经过内管回到换热站,从而对地热能源进行使用。但是,冷水在进行换热的过程中,由于冷却液通常不会纯水,所以在升温的过程中会产生些许水垢,当这些水垢随着水流进入到内管后,会附着在内管的内璧上,长时间的堆积会形成坚硬的沉积物,逐渐缩小内管内径,从而影响水体的正常流动,同时,水垢也会附着在内管低部的进水口处,造成进水口的堵塞,从而使得进水口处的流量降低。

2、授权公告号为cn116927721a的中国专利公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中深层井下换热的高效取热装置,包括内管,所述内管包括保温管(101)、增强管(102)、过滤管(103)和配重管(104),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管(101)从内至外依次设置有内衬层(105)、保温层(106)和保护层(107),所述增强管(102)从内至外依次设置有内衬层(105)、增强层(108)、保温层(106)和保护层(107),所述配重管(104)从内至外依次设置有内衬层(105)、增强层(108)、配重层(109)和保护层(10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中深层井下换热的高效取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218)还包括往复丝杆(22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中深层井下换热的高效取热装置,包括内管,所述内管包括保温管(101)、增强管(102)、过滤管(103)和配重管(104),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管(101)从内至外依次设置有内衬层(105)、保温层(106)和保护层(107),所述增强管(102)从内至外依次设置有内衬层(105)、增强层(108)、保温层(106)和保护层(107),所述配重管(104)从内至外依次设置有内衬层(105)、增强层(108)、配重层(109)和保护层(10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中深层井下换热的高效取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218)还包括往复丝杆(221)和固定连接于往复丝杆(221)两端的转动扇叶(222),所述十字杆(219)与往复丝杆(221)传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中深层井下换热的高效取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201)和内衬板(202)之间设置有环形腔(223),所述移动环(207)在环形腔(223)内轴向移动,所述内衬板(202)的侧壁上开设有贯穿至环形腔(223)内的条形槽(224),所述十字杆(219)从条形槽(224)延伸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月华陈高凯侯涛王帅琪彭磊焦雅岚张久菊
申请(专利权)人:万江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