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立新型柱隔震支座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1512904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30 14: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立新型柱隔震支座施工方法,通过在上部结构与地基之间增加橡胶隔震支座,起到与地面的软连接,通过橡胶隔震支座把地震绝大部分的能量抵消掉,从而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效果;橡胶隔震支座的上、下法兰板与建筑物的上、下支墩顶、底面的预埋板固定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隔震支座充分考虑了突发性超烈度大地震对结构的作用,提出以“柔”克刚新概念,通过采用隔震、消能、调整结构动力特性等方法,达到隔离地震或削减地震反应的目的,既保护了结构,也保护结构了内部设备、仪器设备等,且适用于对旧有结构物耐震性能的改善,较为安全,也较为经济。且隔震效果明显,能极大地降低结构的总造价,保证了建筑物结构耐震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建筑立新型柱隔震支座施工方法,属于建筑施工。


技术介绍

1、地震是地壳板块运动和碰撞的过程中迅速释放能量所带来的振动。据统计地球每年会发生约500万次地震,其中约有5至20次破坏性地震。传统的抗震技术采取增加截面尺寸,增强结构构件的强度的方法,本质是以结构构件的损坏来消耗地震能量。建筑物虽能满足“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要求,但距离建筑物在震后迅速保证非结构构件安全,内部设备完好,迅速恢复功能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随着建筑功能的日趋复杂,各种建筑物逐渐成为一个紧密衔接、相互配合的整体,在这种情况下,对建筑物在震后的完整性及功能保证要求越来越高,“以刚克刚”的抗震方式难以适应这种改变,因此研发新的隔震技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成为了行业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立新型柱隔震支座施工方法。与传统的抗震技术主要是增加足够的结构强度和延性抵抗地震技术沿用“硬抗”的方法相比,本专利技术的隔震支座充分考虑了突发性超烈度大地震对结构的作用,提出以“柔”克刚新概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立新型柱隔震支座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在上部结构与地基之间增加橡胶隔震支座(1),起到与地面的软连接,通过橡胶隔震支座(1)把地震绝大部分的能量抵消掉,从而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效果;橡胶隔震支座(1)的上、下法兰板(2)与建筑物的上、下支墩(3)顶、底面的预埋板(4)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立新型柱隔震支座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螺栓(7)穿过上、下法兰板(2)和下支墩(3)顶、底面的预埋板(4)后经预埋套筒(5)将两者固定连接在一起,预埋套筒(5)中还螺纹拧入有锚筋(6),锚筋(6)竖直伸入至上、下支墩(3)中。

>3.根据权利要求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立新型柱隔震支座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在上部结构与地基之间增加橡胶隔震支座(1),起到与地面的软连接,通过橡胶隔震支座(1)把地震绝大部分的能量抵消掉,从而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效果;橡胶隔震支座(1)的上、下法兰板(2)与建筑物的上、下支墩(3)顶、底面的预埋板(4)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立新型柱隔震支座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螺栓(7)穿过上、下法兰板(2)和下支墩(3)顶、底面的预埋板(4)后经预埋套筒(5)将两者固定连接在一起,预埋套筒(5)中还螺纹拧入有锚筋(6),锚筋(6)竖直伸入至上、下支墩(3)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立新型柱隔震支座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隔震支座外侧还设置有防火保护结构,防火保护结构包括有上、下两层的防火隔板(8),防火隔板(8)与橡胶隔震支座(1)之间填充有防火隔热材料(9),上、下两层的防火隔板(8)分别与上、下支墩(3)固定连接;上、下两层的防火隔板(8)之间的缝隙填充有防火材料(1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建筑立新型柱隔震支座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火隔热材料(9)为玻璃纤维防火隔热材料;防火材料(10)为石墨系列发泡防火材料或岩棉;防火隔板(10)经膨胀螺栓或膨胀螺栓和金属胀锚与上、下支墩(3)固定连接,使用膨胀螺栓和金属胀锚时,两者交错设置;防火隔板(8)为硅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玉蓉吴远进张中方赟何彬贾建祥陆灿杨正茂廖再伦张德培邹国强安健毛启剑杨东海王家海杨磊吕明杨凡徐国杰杨铠铨范双彭诗苡舒宁姚志刚赵平胡彬王斌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建工集团第四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