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施玮专利>正文

一种消防救援用的水中救援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50812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30 14: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消防救援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消防救援用的水中救援设备,包括浮游模块、设置于浮游模块上的推进模块,用以实现对浮游模块的推进;救援模块通过调节元件呈水平状态固定设置于浮游模块下方且靠近浮游模块后端设置;救援模块设有围护架以及铰接设置于所述围护架端部两侧的两组弹性拦截元件;围护架呈U字型设置且设有供落水者进入的第二开口;非工作状态下的两组弹性拦截元件呈闭合状态拦截设置于第二开口处;柔性涨紧模块设置有多组,多组柔性涨紧模块贴设于围护架内侧,用以对进入至救援模块内的落水者进行涨紧限位;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远程操控不仅可以自动移动至落水者处而且还可以实现对落水者的主动救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消防救援,具体是涉及一种消防救援用的水中救援设备


技术介绍

1、溺水者最佳的抢救时间为5分钟,超过时间则会造成溺水者因极度缺氧导致心脏骤停;出现溺水者时,现有救援方式主要利用救生圈进行救援;当救生圈无法扔到的区域,就需要救援者游泳或者驾驶救生艇到溺水者的边缘进行救助;

2、但是,此类的方式需要的时间较长,容易错过最佳的救援时间,距离岸边较远的溺水者多数因无法及时被救援而造成伤亡的现象发生,更进一步的,在水域较为复杂的地带,如水域湍急、沿海地带所产生的离岸流;在此类水域进行施救时,人为携带救生圈救援不仅救援风险较大而且救援几率极小,现有技术中虽然有可以通过远程遥控操控救生圈移动至落水者处的救援设备,但是此类设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因为落水者在惊慌失措中无法有效的利用起该设备,只能依靠落水者自身意识进行自救,但是落水者往往都是不会水的或溺水意识薄弱,从而导致在实际救援规程中,无法得到良好的救援效果,且此类设备多漂浮设置于水面,无法自水内实现对落水者的救援;救援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b>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消防救援用的水中救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浮游模块(1)、设置于浮游模块(1)上的推进模块(2),用以实现对浮游模块(1)的推进;救援模块(4)通过调节元件(3)呈水平状态固定设置于浮游模块(1)下方且靠近浮游模块(1)后端设置;救援模块(4)设有围护架(41)以及铰接设置于所述围护架(41)端部两侧的两组弹性拦截元件(42);围护架(41)呈U字型设置且设有供落水者进入的第二开口;非工作状态下的两组弹性拦截元件(42)呈闭合状态拦截设置于第二开口处;柔性涨紧模块(5)设置有多组,多组柔性涨紧模块(5)贴设于围护架(41)内侧,用以对进入至救援模块(4)内的落水者进行涨紧限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消防救援用的水中救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浮游模块(1)、设置于浮游模块(1)上的推进模块(2),用以实现对浮游模块(1)的推进;救援模块(4)通过调节元件(3)呈水平状态固定设置于浮游模块(1)下方且靠近浮游模块(1)后端设置;救援模块(4)设有围护架(41)以及铰接设置于所述围护架(41)端部两侧的两组弹性拦截元件(42);围护架(41)呈u字型设置且设有供落水者进入的第二开口;非工作状态下的两组弹性拦截元件(42)呈闭合状态拦截设置于第二开口处;柔性涨紧模块(5)设置有多组,多组柔性涨紧模块(5)贴设于围护架(41)内侧,用以对进入至救援模块(4)内的落水者进行涨紧限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消防救援用的水中救援设备,其特征在于,浮游模块(1)包括基架(11)、上浮球(12)、下浮球(13)和抓握把手(14);上浮球(12)和下浮球(13)呈相对状态分别固定设置于基架(1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基架(11)呈u字型设置且设有第一开口;抓握把手(14)设置有两组,两组抓握把手(14)相对固定设置于上浮球(12)上表面,用以供落水者抓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消防救援用的水中救援设备,其特征在于,推进模块(2)包括舵机(21)和推进器(22);推进器(22)通过舵机(21)固定设置于浮游模块(1)下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消防救援用的水中救援设备,其特征在于,调节元件(3)包括固定架(31)、滑移架(32)和调节螺栓(33);固定架(31)和滑移架(32)之间相互贴合设置且固定架(31)和滑移架(32)上均贯穿开设有滑槽,调节螺栓(33)可拆卸设置于滑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玮童斌尹鲁胜钱跃生
申请(专利权)人:施玮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