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风沙危害防治,具体涉及一种隧道或明洞口防护系统,以用于隧道口或明洞口积沙危害防治。
技术介绍
1、隧道、明洞口区域的地形特殊,对于铁路的安全运营来讲,在风沙防护方面难度极大,特别是地形起伏的流动沙丘区,路堑结构的隧道口和缺乏防护的明洞口位置,构筑物与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下,风沙流具有只进不出的特性,因此常面临严重的沙丘前移和积沙危害。
2、铁路隧道口积沙通常分为路堑和路基两种情况,均会对铁路的安全运营产生危害,但由于路堑为沟谷地形,隧道口又处在路堑的端头,导致风积沙大量灌入,拥堵在隧道口位置,靠自然风力的吹蚀,无法将其搬运移除。因此,路堑隧道口位置的道轨积沙危害尤为严重,属于铁路防沙的重灾区;加之由于地形下陷,风沙颗粒只进不出,在各类型和各部位的铁路沙害中,其防治难度也是最大的一种。
3、防沙明洞采用隧道明洞结构,外轮廓采用曲墙式,常位于沙漠边缘,或直接穿越沙漠地段,地表覆盖流动沙丘。在西北风作用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洞北侧积沙带逐步向防沙明洞靠拢,形成以明洞为基础的线性沙垄,积沙埋至明洞高度时将达到一个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隧道或明洞口防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移动式单向阻沙障,多个所述移动式单向阻沙障沿沙丘脊线走向呈环形布设4-6圈在隧道或明洞口南北两侧,且位于流动沙丘迎风坡的中上部;所述移动式单向阻沙障包括移动式支架和设置在移动式支架上的阻沙网,且所述阻沙网的下沿均朝向远离铁路的方向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或明洞口防护系统,其特征在于:各圈移动式单向阻沙障之间的间距为50-100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或明洞口防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每间隔一个流动沙丘,布设一排移动式单向阻沙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或明洞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隧道或明洞口防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移动式单向阻沙障,多个所述移动式单向阻沙障沿沙丘脊线走向呈环形布设4-6圈在隧道或明洞口南北两侧,且位于流动沙丘迎风坡的中上部;所述移动式单向阻沙障包括移动式支架和设置在移动式支架上的阻沙网,且所述阻沙网的下沿均朝向远离铁路的方向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或明洞口防护系统,其特征在于:各圈移动式单向阻沙障之间的间距为50-100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或明洞口防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每间隔一个流动沙丘,布设一排移动式单向阻沙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或明洞口防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桩之间的间距为2-4m,所述基桩的地埋深度为1.5-3m,出漏地表的高度为0.3-1m;和/或,所述基桩包括直径15-25cm的圆柱形水泥桩,所述圆柱形水泥桩的顶部预埋直径8-10cm的镀锌钢管连接段;或者,所述基桩包括直径8-10cm的镀锌钢管螺旋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或明洞口防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坡面滑轨包括开口朝上沿主风向的c型方钢,截面宽度为8-12cm,高度为3-6c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或明洞口防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支架包括镀锌方钢,截面宽度为8-12cm,高度为3-6c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或明洞口防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龙骨包括开口朝下的c型方钢,截面宽度为8-12cm,高度为3-6cm,且所述倾斜龙骨在沙丘脊线延伸方向上的长度为2-4m,沿倾斜方向上的宽度为2-4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或明洞口防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支架中内管相对于外管细2-4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或明洞口防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沙网包括长方形hdpe网,且所述长方形hdpe网的四边缠绕绑扎固定在所述倾斜龙骨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或明洞口防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沙网的长度为2-4m,宽度为2-4m,网孔疏透度为30-50%。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或明洞口防护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促进水分下渗的种植装置,所述种植装置用于在沙丘迎风坡的中下部及丘间地的种植沟内植苗,并包括垂直导流秸秆帘和免埋压式集水保湿膜,所述垂直导流秸秆帘呈双排布设并分别设于所述种植沟的两侧,至少垂直导流秸秆帘的下部设于地下,其余部分位于地表上方,且所述垂直导流秸秆帘之间的种植沟内分布有苗木,使相邻垂直导流秸秆帘之间形成种植行;所述免埋压式集水保湿膜布设在所述种植行上,外边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庆杰,郝才元,屈建军,王悦,郝晓非,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