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光伏,尤其涉及一种抗风单元、抗风装置及光伏系统。
技术介绍
1、光伏组件通常通过光伏支架进行支撑,光伏支架主要包括主索和抗风索,主索用于光伏组件的支撑,抗风索与主索通过抗风结构进行连接,得到一个光伏串,多个光伏串之间通过拉杆进行连接,以形成一个抗风整体,保证光伏支架的抗风能力。
2、现有技术中,抗风结构包括呈夹角设置的两个抗风组件,两个抗风组件的一端均与抗风索连接,主索设置有两个,两个抗风组件的另一端分别与两个主索连接,并且,两个抗风组件之间通过加强柱进行连接,以保证两个抗风组件的间距。但是,由于加强柱与两个抗风组件之间的连接均为焊接,导致两个抗风组件的顶部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当两个主索之间的宽度变化时,抗风结构无需连接在两个主索之间,需要更换抗风结构,可见,现有技术中的抗风结构的适用范围较小,通用性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风单元,以具有较大的适用范围和较高的通用性。
2、如上构思,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3、抗风单元,包括:
4、支撑框,设置有两个,每个所述支撑框的一端均用于连接主索,且两个所述支撑框所连接的所述主索不同,每个所述支撑框的另一端均用于连接抗风索,一个所述支撑框的中部设有第一连接座,另一个所述支撑框的中部设置有第二连接座;
5、连接组件,包括双头螺杆及多个螺母,所述双头螺杆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座,并通过两个所述螺母与所述第一连接座连接,所述双头螺杆的另一端穿过
6、可选地,在所述双头螺杆的延伸方向上,连接于所述双头螺杆一端的两个所述螺母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座的两侧,连接所述双头螺杆另一端的两个所述螺母分别位于所述第二连接座的两侧。
7、可选地,所述支撑框为x型结构,且包括交叉连接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均连接于所述主索与所述抗风索之间,所述第一连接座设置于一个所述支撑框的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一个夹角处,所述第二连接座设置于另一个所述支撑框的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一个夹角处。
8、可选地,还包括连接钉,每个所述支撑框的中部均设置有所述连接钉,所述连接钉用于缠绕并限位纵索。
9、可选地,所述支撑框的顶部通过拉索座与所述主索连接。
10、可选地,所述支撑框的底部设置有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具有用于供所述抗风索穿过的通孔,所述支撑框通过所述连接结构连接所述抗风索。
11、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风装置,以具有较大的适用范围和较高的通用性。
12、如上构思,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13、抗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拉杆组件及上述的抗风单元,所述抗风单元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抗风单元沿预设方向间隔设置,相邻两个所述抗风单元通过所述拉杆组件连接。
14、可选地,还包括加强柱,所述加强柱的一端连接于一个所述支撑框的顶部,所述加强柱的另一端连接于另一个所述支撑框的顶部。
15、可选地,还包括纵索,相邻两个所述抗风单元之间以及一个所述抗风单元的两个所述支撑框之间均通过所述纵索连接。
16、本技术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风装置,以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17、如上构思,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18、光伏系统,包括光伏组件、光伏支撑组件及上述的抗风装置,所述光伏支撑组件用于支撑所述光伏组件且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光伏支撑组件与多个所述抗风单元一一对应,所述光伏支撑组件包括平行设置的两个主索和一个抗风索,所述抗风单元的支撑框连接于对应的所述主索和所述抗风索。
19、本技术提供的抗风单元、抗风装置及光伏系统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0、抗风单元包括两个支撑框和用于连接两个支撑框的连接组件,支撑框连接在主索与抗风索之间,且每个支撑框的中部均设置有连接座,连接组件包括双头螺杆和螺母,双头螺杆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母与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连接,螺母与双头螺杆的连接位置可调,进而使得双头螺杆位于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之间的部分的长度可变,从而在连接两个支撑框的基础上,还能够适用于两个支撑框不同的间距,使得组装形成的抗风单元能够适应于具有不同间距的主索,适用范围较广,且具有较高的通用性,进而提高了抗风装置的通用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抗风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风单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双头螺杆(21)的延伸方向上,连接于所述双头螺杆(21)一端的两个所述螺母(22)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座(11)的两侧,连接所述双头螺杆(21)另一端的两个所述螺母(22)分别位于所述第二连接座(12)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风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1)为X型结构,且包括交叉连接的第一支撑杆(13)和第二支撑杆(14),所述第一支撑杆(13)和所述第二支撑杆(14)均连接于所述主索(100)与所述抗风索(200)之间,所述第一连接座(11)设置于一个所述支撑框(1)的所述第一支撑杆(13)与所述第二支撑杆(14)的一个夹角处,所述第二连接座(12)设置于另一个所述支撑框(1)的第一支撑杆(13)与所述第二支撑杆(14)的一个夹角处。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抗风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钉(3),每个所述支撑框(1)的中部均设置有所述连接钉(3),所述连接钉(3)用于缠绕并限位纵索(40)。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抗风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1)的底部设置有连接结构(15),所述连接结构(15)具有用于供所述抗风索(200)穿过的通孔,所述支撑框(1)通过所述连接结构(15)连接所述抗风索(200)。
7.抗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拉杆组件(20)及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抗风单元,所述抗风单元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抗风单元沿预设方向间隔设置,相邻两个所述抗风单元通过所述拉杆组件(20)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抗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强柱(30),所述加强柱(30)的一端连接于一个所述支撑框(1)的顶部,所述加强柱(30)的另一端连接于另一个所述支撑框(1)的顶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抗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纵索(40),相邻两个所述抗风单元之间以及一个所述抗风单元的两个所述支撑框(1)之间均通过所述纵索(40)连接。
10.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光伏组件、光伏支撑组件及权利要求7-9任一项所述的抗风装置,所述光伏支撑组件用于支撑所述光伏组件且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光伏支撑组件与多个所述抗风单元一一对应,所述光伏支撑组件包括平行设置的两个主索(100)和一个抗风索(200),所述抗风单元的支撑框(1)连接于对应的所述主索(100)和所述抗风索(200)。
...【技术特征摘要】
1.抗风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风单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双头螺杆(21)的延伸方向上,连接于所述双头螺杆(21)一端的两个所述螺母(22)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座(11)的两侧,连接所述双头螺杆(21)另一端的两个所述螺母(22)分别位于所述第二连接座(12)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风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1)为x型结构,且包括交叉连接的第一支撑杆(13)和第二支撑杆(14),所述第一支撑杆(13)和所述第二支撑杆(14)均连接于所述主索(100)与所述抗风索(200)之间,所述第一连接座(11)设置于一个所述支撑框(1)的所述第一支撑杆(13)与所述第二支撑杆(14)的一个夹角处,所述第二连接座(12)设置于另一个所述支撑框(1)的第一支撑杆(13)与所述第二支撑杆(14)的一个夹角处。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抗风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钉(3),每个所述支撑框(1)的中部均设置有所述连接钉(3),所述连接钉(3)用于缠绕并限位纵索(40)。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抗风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1)的顶部通过拉索座(4)与所述主索(100)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丹,尹自超,杨晋,宁鹏,彭程,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聚晟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