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智能拾震传感器,尤其涉及一种智能拾震传感器及其加工设备。
技术介绍
1、智能拾震传感器主要用于矿区范围内的地震、矿震、微震等震动信号的的采集,并将监测数据发送到井上监控终端,通过专业算法对煤岩体内部的破裂震源进行反演,获得破裂时间、破裂位置、破裂能量等信息,以反映出在采动过程中的矿山煤岩体内部裂隙、孔洞、节理等异常地质体的发育情况,为煤矿的安全生产提供可靠的依据。
2、拾震传感器是一种小形设备,由外壳和内部机芯结构组成,生产加工过程中,需将外壳与内部机芯结构组装并完成密封。
3、现有的拾震传感器内部结构多为弹簧式机芯,受弹簧式机芯的疲劳属性影响,传感器的使用寿命较短,监测精度较差,且体型较大,不利于大规模批量生产;
4、另外,现有的拾震传感器的组装加工阶段,由于外部壳体组装分步进行过程,需人工拾取组件进行多次对接组装,不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因此提供一种内部为mems技术机芯的拾震传感器,使设备进一步小形化,有利于批量加工生产,以及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自动化程度的用于拾震传感器壳体组装的加工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拾震传感器,包括上筒盖(11),所述上筒盖(11)的顶部安装有压紧螺母(1),所述上筒盖(11)的底部螺纹套接有内筒身(12),所述内筒身(12)的底端焊接有下筒盖(13),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筒盖(11)的内部设置有机芯(14),所述机芯(14)包括由下至上分布的硅基台(1401)、MEMS芯片(1402)和ASIC芯片(1403),所述MEMS芯片(1402)和ASIC芯片(1403)之间设有多个立柱(1404),所述MEMS芯片(1402)和ASIC芯片(1403)之间通过多组横向感应区(1405)连接,所述MEMS芯片(1402)的上层设有纵向感应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拾震传感器,包括上筒盖(11),所述上筒盖(11)的顶部安装有压紧螺母(1),所述上筒盖(11)的底部螺纹套接有内筒身(12),所述内筒身(12)的底端焊接有下筒盖(13),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筒盖(11)的内部设置有机芯(14),所述机芯(14)包括由下至上分布的硅基台(1401)、mems芯片(1402)和asic芯片(1403),所述mems芯片(1402)和asic芯片(1403)之间设有多个立柱(1404),所述mems芯片(1402)和asic芯片(1403)之间通过多组横向感应区(1405)连接,所述mems芯片(1402)的上层设有纵向感应区(1406)和信号传输丝(1407),所述asic芯片(1403)上连接有两个信号外接端(1408)。
2.一种智能拾震传感器的加工设备,所述智能拾震传感器的加工设备被用于加工权利要求1中的智能拾震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拾震传感器的加工设备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智能拾震传感器的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7)包括安装在支撑支架(4)上的主杆(71)、一号副杆(72)和二号副杆(73),所述主杆(71)与一号副杆(72)之间通过齿轮啮合传动,所述二号副杆(73)设置有两个并位于旋转半筒(51)的一侧,所述一号副杆(72)的两端与二号副杆(73)之间均通过锥形齿轮啮合传动,所述二号副杆(73)与旋转半筒(51)传动连接用于驱动旋转半筒(51)旋转,所述主杆(71)的两端均与偏心转轮(61)固接用于驱动偏心转轮(61)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智能拾震传感器的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板(63)滑动连接在固位半筒(5)的内部,所述下压伞菇盖(62)的底端贯穿固位半筒(5)并与压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森森,刘伟建,张志增,卢高明,刘晔,
申请(专利权)人:安岩智能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