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血管内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393187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0 19:16
本技术涉及血管内支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血管内支架,包括主支架以及副支架,主支架与副支架之间相对设置,主支架与副支架均呈弧形结构设置,主支架的一侧设置有第一侧架,且主支架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侧架,还包括:与主支架和副支架同步配合使用的辅助机构,用于对主支架和副支架之间的距离进行调整。通过主支架、第一侧架、第二侧架、第一套管、副支架、第四侧架、第三侧架以及第二套管的相互配合,方便医务人员对患者的肾动脉和肾静脉进行长时间的固定和束缚,这种相互交叉的配合方式,方便医务人员根据需要对主支架和副支架的内部空间进行调节;通过辅助机构,方便医务人员对主支架和副支架之间的距离进行调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血管内支架,具体涉及一种血管内支架。


技术介绍

1、血管支架是指在管腔球囊扩张成形的基础上,在病变段置入内支架以达到支撑狭窄闭塞段血管,减少血管弹性回缩及再塑形,保持管腔血流通畅的目的。部分内支架还具有预防再狭窄的作用。主要分为冠脉支架、脑血管支架、肾动脉支架、大动脉支架等。

2、在肾移植手术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对肾动脉和肾静脉进行缝合,然而,由于肾动脉和肾静脉处于骨盆深部,同时移植肾在腹壁下不固定,因此可能造成肾动脉成角,从而影响肾移植的正常供血,现有的做法通常是将一团生物棉垫在肾动脉和肾静脉之间,进而形成一个弧形,从而起到对肾动脉和深静脉的支撑与隔离作用,但是这种方式支撑力较小,可能难以长时间对血管进行束缚。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血管内支架,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2、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3、本技术提供一种血管内支架,包括主支架以及副支架,所述主支架与副支架之间相对设置,所述主支架与副支架均呈弧形结构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架的一侧设置有第一侧架,且主支架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侧架,所述副支架的一侧设置有第三侧架,且副支架的另一侧设置有第四侧架,还包括:

4、与主支架和副支架同步配合使用的辅助机构,用于对主支架和副支架之间的距离进行调整,所述辅助机构包括功能块,所述功能块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驱动齿板和第二驱动齿板,所述第一驱动齿板和第二驱动齿板均与功能块滑动连接。

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架与第二侧架均呈弧形结构设置,所述第一侧架的前侧与第二侧架的后侧间隙配合设置,所述第四侧架的前侧与第三侧架的后侧间隙配合设置。

6、进一步地,所述主支架的内壁上固定安装有第一套管,所述第一侧架和第二侧架均通过第一套管与主支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套管的内壁上转动设置有第一牵引轴。

7、进一步地,所述副支架的内壁上固定设置有第二套管,所述第四侧架和第三侧架均通过第二套管与副支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套管的内壁上转动设置有第二牵引轴。

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齿板与第二驱动齿板之间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驱动齿板与第一牵引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驱动齿板与第二牵引轴固定连接,所述功能块的内壁中部转动安装有对中轴,所述功能块的两端均开设有限位槽。

9、进一步地,所述对中轴的外壁上固定设置有套环,且套环与助力盘通过转接轴连接,所述助力盘的顶端开设有盘孔,且盘孔呈上下通透结构设置,所述对中轴的外壁上固定安装有用于对第一驱动齿板和第二驱动齿板进行驱动的齿轮,所述第一驱动齿板和第二驱动齿板均与齿轮啮合设置。

10、有益效果

11、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知的公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2、一、本技术通过主支架、第一侧架、第二侧架、第一套管、副支架、第四侧架、第三侧架以及第二套管的相互配合,方便医务人员对患者的肾动脉和肾静脉进行长时间的固定和束缚,而且,这种相互交叉的配合方式,方便医务人员根据需要对主支架和副支架的内部空间进行调节,从而进一步提高固定效果,同时,第一牵引轴和第二牵引轴分别转动设置在第一套管以及第二套管内壁上,能够满足多样性的实际操作;

13、二、本技术通过设置辅助机构,方便医务人员对主支架和副支架之间的距离进行调整,进而实现对患者肾动脉和肾静脉进行隔离,从而不影响正常供血。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血管内支架,包括主支架(1)以及副支架(2),所述主支架(1)与副支架(2)之间相对设置,所述主支架(1)与副支架(2)均呈弧形结构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架(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侧架(11),且主支架(1)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侧架(12),所述副支架(2)的一侧设置有第三侧架(21),且副支架(2)的另一侧设置有第四侧架(22),还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血管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架(11)与第二侧架(12)均呈弧形结构设置,所述第一侧架(11)的前侧与第二侧架(12)的后侧间隙配合设置,所述第四侧架(22)的前侧与第三侧架(21)的后侧间隙配合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血管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架(1)的内壁上固定安装有第一套管(13),所述第一侧架(11)和第二侧架(12)均通过第一套管(13)与主支架(1)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套管(13)的内壁上转动设置有第一牵引轴(1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血管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支架(2)的内壁上固定设置有第二套管(23),所述第四侧架(22)和第三侧架(21)均通过第二套管(23)与副支架(2)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套管(23)的内壁上转动设置有第二牵引轴(2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血管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齿板(32)与第二驱动齿板(33)之间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驱动齿板(32)与第一牵引轴(14)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驱动齿板(33)与第二牵引轴(24)固定连接,所述功能块(31)的内壁中部转动安装有对中轴(34),所述功能块(31)的两端均开设有限位槽(31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血管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对中轴(34)的外壁上固定设置有套环(35),且套环(35)与助力盘(36)通过转接轴(37)连接,所述助力盘(36)的顶端开设有盘孔(361),且盘孔(361)呈上下通透结构设置,所述对中轴(34)的外壁上固定安装有用于对第一驱动齿板(32)和第二驱动齿板(33)进行驱动的齿轮(38),所述第一驱动齿板(32)和第二驱动齿板(33)均与齿轮(38)啮合设置。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血管内支架,包括主支架(1)以及副支架(2),所述主支架(1)与副支架(2)之间相对设置,所述主支架(1)与副支架(2)均呈弧形结构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架(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侧架(11),且主支架(1)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侧架(12),所述副支架(2)的一侧设置有第三侧架(21),且副支架(2)的另一侧设置有第四侧架(22),还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血管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架(11)与第二侧架(12)均呈弧形结构设置,所述第一侧架(11)的前侧与第二侧架(12)的后侧间隙配合设置,所述第四侧架(22)的前侧与第三侧架(21)的后侧间隙配合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血管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架(1)的内壁上固定安装有第一套管(13),所述第一侧架(11)和第二侧架(12)均通过第一套管(13)与主支架(1)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套管(13)的内壁上转动设置有第一牵引轴(1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血管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支架(2)的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泽辉柳德斌李斌吴世群张奇梁于佳宁
申请(专利权)人: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