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38978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0 19:11
本技术涉及电机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缠绕装置,该缠绕装置包括供给筒、缠绕电机、调整件和标定筒,供给筒的外侧绕设有碳纤维,供给筒能够沿自身轴线转动,缠绕电机的输出轴上连接有转子,转子与缠绕电机的输出轴同轴设置,缠绕电机用于驱动转子转动,调整件设置在供给筒和转子之间,调整件能够与碳纤维抵接,调整件用于改变碳纤维的压力,标定筒设置在供给筒和转子之间,碳纤维绕设标定筒,碳纤维绕设在转子的外侧,标定筒用于检测碳纤维的压力。通过标定筒测量碳纤维的压力,再通过调整件改变碳纤维的压力,从而保证碳纤维对转子的压力符合工艺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机,尤其涉及一种缠绕装置


技术介绍

1、随着高速、超高速电机的发展,转子的线速度通常达到150m/s甚至更高,这就对转子铁芯的强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工程师为了提高电磁性能,达到高转速的目的,往往减少转子铁芯上磁桥的宽度,导致牺牲转子铁芯的强度。对此,现有技术通过在转子铁芯外表面缠绕碳纤维的方式增强转子铁芯的强度,在对转子铁芯缠绕碳纤维时,缠绕设备需要对碳纤维施加一定的拉力,使得缠绕到转子后的碳纤维对转子能够存在一定的预压力,转子缠绕碳纤维后,如果预压力过大,在静止状态下存在转子铁芯受压发生屈服损坏的风险;如果预压力过小,在高速旋转状态下转子铁芯有受拉发生屈服甚至断裂的风险,但碳纤维缠绕后对铁芯的预压力无法检测,且内置式磁钢的转子铁芯结构复杂,即使外径相同的铁芯,所承受的预压力也可能有较大差别。故现有技术中往往根据缠绕碳纤维的力学模型计算碳纤维对转子的预压力与缠绕设备对碳纤维施加的拉力的关系,再通过控制缠绕设备对碳纤维的拉力实现控制碳纤维对转子铁芯的预压力。但该种方式仅控制缠绕设备输出的拉力,生产过程中碳纤维内部的压力无法获取,因此无法在生产过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缠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缠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扭矩电机(1),所述扭矩电机(1)的输出轴与所述供给筒(2)固定连接,所述扭矩电机(1)的输出轴与所述供给筒(2)同轴设置,所述扭矩电机(1)能够带动所述供给筒(2)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缠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件包括第一调整件和第二调整件,所述第一调整件包括第一张紧轮(6),所述第一张紧轮(6)设置在所述供给筒(2)和所述标定筒(5)之间,所述碳纤维(8)绕设在所述第一张紧轮(6)的外侧,所述第一张紧轮(6)能够沿垂直于所述供给筒(2)和所述标定筒(5)的公切线...

【技术特征摘要】

1.缠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缠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扭矩电机(1),所述扭矩电机(1)的输出轴与所述供给筒(2)固定连接,所述扭矩电机(1)的输出轴与所述供给筒(2)同轴设置,所述扭矩电机(1)能够带动所述供给筒(2)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缠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件包括第一调整件和第二调整件,所述第一调整件包括第一张紧轮(6),所述第一张紧轮(6)设置在所述供给筒(2)和所述标定筒(5)之间,所述碳纤维(8)绕设在所述第一张紧轮(6)的外侧,所述第一张紧轮(6)能够沿垂直于所述供给筒(2)和所述标定筒(5)的公切线的方向运动,所述第一张紧轮(6)用于改变所述碳纤维(8)与所述标定筒(5)的包角,所述第二调整件包括第二张紧轮(7),所述第二张紧轮(7)设置在所述标定筒(5)和所述转子(4)之间,所述碳纤维(8)绕设在所述第二张紧轮(7)的外侧,所述第二张紧轮(7)能够沿垂直于所述标定筒(5)和所述转子(4)的公切线的方向运动,所述第二张紧轮(7)用于改变所述碳纤维(8)与所述转子(4)的包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缠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整件还包括第一调整电机和第一偏心轮,所述第一调整电机与所述第一偏心轮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偏心轮的另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智郑雪洁裴瑞琳栗伟周胡海洋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英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