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装置及电池模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386399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0 19:08
本技术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液冷装置及电池模组,液冷装置包括第一吹胀板、两个第二吹胀板和两个衔接组件,第一吹胀板设有进口和出口,进口和出口连通设置,并形成用于流通冷却液的第一流道;第二吹胀板垂直连通于第一吹胀板,第二吹胀板设有第二流道,第一吹胀板和第二吹胀板均吹胀成型,第一吹胀板和两个第二吹胀板围合形成容纳腔,容纳腔用于容纳电池;衔接组件密封设置于第一吹胀板和第二吹胀板之间,衔接组件设有两个连接流道,连接流道的两端分别连通于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衔接组件为型材结构。上述结构能够对电池从三个方向进行换热,且结构简单,重量轻,成本低,提高了液冷装置的换热效率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池,尤其涉及一种液冷装置及电池模组


技术介绍

1、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动力电池系统也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例如提高电池的充电速度,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提高电池热管理系统的冷却效果等。热管理系统主要分为风冷、液冷和直冷等几种类型,由于风冷的安全性低、风道占用面积大、散热效果不及液冷,同时由于直冷技术在电池领域还未成熟,目前液冷装置在电池中的运用更为普遍。

2、目前,在加快电池充电速度时,由于电流热效应,电芯产生的热量越来越大,在电池模组或电池包的设计中,液冷板仅设置于电池的一面,其散热效率低,无法满足大功率充电。现有技术中如公布号为cn113794009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液冷装置,其通过设置承载板和侧板,将该液冷装置设计为u形,以对电池从三个方向同时进行散热,进而提高液冷装置对电池的冷却效果。但是,其采用型材结构设计承载板和侧板,根据目前的型材挤出成型工艺制造的液冷装置较重,无法满足该电池系统高能量密度的要求。

3、现有技术中也有通过冲压吹胀工艺制作液冷板的应用,但对于u形的液冷装置,在其折弯处的流道容易被压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液冷装置,用于对电池(210)进行散热,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衔接组件(40)包括两个垂直且密封连接的型材连接件(41),两个所述型材连接件(41)中的一个密封连接于所述第一吹胀板(10),另一个密封连接于所述第二吹胀板(20);所述型材连接件(41)包括主体部(411)和两个连接部(412),两个所述连接部(412)分别设置于所述主体部(411)的两端,所述连接部(412)上贯穿设有若干个第三流道(4121),一个所述型材连接件(41)的所述第三流道(4121)和另一个所述型材连接件(41)对应的所述第三流道(4121)之...

【技术特征摘要】

1.液冷装置,用于对电池(210)进行散热,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衔接组件(40)包括两个垂直且密封连接的型材连接件(41),两个所述型材连接件(41)中的一个密封连接于所述第一吹胀板(10),另一个密封连接于所述第二吹胀板(20);所述型材连接件(41)包括主体部(411)和两个连接部(412),两个所述连接部(412)分别设置于所述主体部(411)的两端,所述连接部(412)上贯穿设有若干个第三流道(4121),一个所述型材连接件(41)的所述第三流道(4121)和另一个所述型材连接件(41)对应的所述第三流道(4121)之间相互连通设置,以形成所述连接流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型材连接件(41)之间通过氩弧焊焊接连接,所述型材连接件(41)和所述第一吹胀板(10)之间、所述型材连接件(41)和所述第二吹胀板(20)之间均通过激光焊接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412)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倒角部(4122),一个所述型材连接件(41)上的所述第一倒角部(4122)和另一个所述型材连接件(41)对应的所述第一倒角部(4122)形成焊接槽(42)。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吹胀板(10)朝向所述第二吹胀板(20)的一侧和所述第二吹胀板(20)朝向所述第一吹胀板(10)的一侧均设有衔接槽(50),所述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哲聪
申请(专利权)人:兰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