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稳定性吊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385272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0 19: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稳定性吊顶结构,包括锥顶装置、底部环和弧线锥网结构,锥顶装置为圆锥结构,底部环为锥面环结构,弧线锥网为锥面网架结构,锥顶装置、弧线锥网和底部环由上至下依次共轴连接,弧线网架为在锥面上呈弧形的线段交错拼合成的网架结构,弧线网架由上至下线段斜率绝对值依次减小,锥顶装置吊装在天花板下。本发明专利技术本装置为圆形结构,通过圆形结构对吊顶其余位置进行应力收集,并通过锥形结构向下释放,实现建筑物顶部的整体应力释放,增加建筑物顶部稳定性,减少建筑物内应力形变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应力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高稳定性吊顶结构


技术介绍

1、屋顶是房屋或构筑物外部的顶盖,由于屋面荷载工况复杂,跨度大。在长时间受内应力影响下,屋顶往往会产生形变。传统解决内应力的方式是为了满足抗震、伸缩变形,沿建筑物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分别设置变形缝。

2、传统的变形缝施工方案存在一定的缺陷,施工工艺十分繁琐,成本较高,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结构的伸缩变形,产生内应力。且该类滑动结构经过长时间后,容易腐蚀和生锈,受力处薄弱,导致丧失滑动功能,影响结构安全,而且现有的滑动结构摩擦力较大,对形变、位移反应不及时,容易产生内应力。

3、故此需要有一接触屋顶的装置结构可以辅助屋顶进行内应力释放。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传统的变形缝施工方案存在一定的缺陷,施工工艺十分繁琐,成本较高,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结构的伸缩变形,产生内应力,且该类滑动结构经过长时间后,容易腐蚀和生锈,受力处薄弱,导致丧失滑动功能,影响结构安全,而且现有的滑动结构摩擦力较大,对形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稳定性吊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锥顶装置(1)、底部环(2)和弧线锥网结构(3),所述锥顶装置(1)为圆锥结构,所述底部环(2)为锥面环结构,所述弧线锥网为锥面网架结构,所述锥顶装置(1)、所述弧线锥网和所述底部环(2)由上至下依次共轴连接,所述弧线网架为在锥面上呈弧形的线段交错拼合成的网架结构,所述弧线网架由上至下线段斜率绝对值依次减小,所述锥顶装置(1)吊装在天花板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稳定性吊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锥顶装置(1)底面设置有旋转体内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稳定性吊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锥顶装置(1)包括稳...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稳定性吊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锥顶装置(1)、底部环(2)和弧线锥网结构(3),所述锥顶装置(1)为圆锥结构,所述底部环(2)为锥面环结构,所述弧线锥网为锥面网架结构,所述锥顶装置(1)、所述弧线锥网和所述底部环(2)由上至下依次共轴连接,所述弧线网架为在锥面上呈弧形的线段交错拼合成的网架结构,所述弧线网架由上至下线段斜率绝对值依次减小,所述锥顶装置(1)吊装在天花板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稳定性吊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锥顶装置(1)底面设置有旋转体内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稳定性吊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锥顶装置(1)包括稳定锥(11)、内腔(12)、第一环形应力释放槽(13)、第二环形应力释放槽(14)和网状应力释放槽(15),所述内腔(12)设置于所述锥稳定锥(11)底面,所述内腔(12)为四分之一椭圆沿轴旋转而成的空腔,所述内腔(12)表面设置所述第一环形应力释放槽(13)、第二环形应力释放槽(14)和网状应力释放槽(15),所述内腔(12)表面由上至下依次连通设置所述所述第一环形应力释放槽(13)、所述网状应力释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博韬刘明王慧斌汪明超李坤姚诗华高书艳黄华郝龙任增燃秦鹏达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北京工程局集团北京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