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河道生态环境修复,具体为一种水利河道生态环境修复方法。
技术介绍
1、底泥污染治理一般是为了清除河道底泥中的污染物,改善河流生态环境。目前底泥污染的治理技术主要分为异位治理和原位修复。异位治理最主要的是底泥清淤,常见的清淤方法包括排干清淤和水下清淤。清淤方式多借助输送泵对水底污泥进行抽离清淤,并且为避免含水污泥体量大和易发生渗透污染的问题还需要对其进行干化减量处理,而想要对污泥进行干化减量处理,不可避免的需要使用到污泥干燥设备。
2、现有技术中,污泥干燥设备虽方便对河底污泥进行干化减量,以达到减少其放置体积和避免含水污泥易发生渗透污染的问题,但不可避免的其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依旧存在有不足之处,如污泥干燥设备缺乏异物分离机构,以至于污泥中内部极易掺杂碎石块等异物,从而导致污泥不便后续加工处理的问题,以及缺乏相应沥水机构,以至于污泥含水量较大,而导致干燥用时较长和能耗消耗较高的问题,而为了避免此类问题发生,因此提出一种水利河道生态环境修复方法,来对现有问题进行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利河道生态环境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利河道生态环境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泥斗(2)固定设置于处理箱(1)的顶部,且滤泥斗(2)的底端延伸至处理箱(1)的内部,所述滤泥斗(2)的一侧连通有进泥管(3),所述处理箱(1)的内部设置有干燥机构(4),所述滤泥斗(2)和处理箱(1)之间设置有脱杂机构(5),所述脱杂机构(5)和干燥机构(4)之间设置有沥水机构(6),所述脱杂机构(5)和滤泥斗(2)之间设置有脱泥机构(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利河道生态环境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利河道生态环境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利河道生态环境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泥斗(2)固定设置于处理箱(1)的顶部,且滤泥斗(2)的底端延伸至处理箱(1)的内部,所述滤泥斗(2)的一侧连通有进泥管(3),所述处理箱(1)的内部设置有干燥机构(4),所述滤泥斗(2)和处理箱(1)之间设置有脱杂机构(5),所述脱杂机构(5)和干燥机构(4)之间设置有沥水机构(6),所述脱杂机构(5)和滤泥斗(2)之间设置有脱泥机构(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利河道生态环境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杂机构(5)包括滤泥网板(501),所述滤泥网板(501)固定设置于处理箱(1)的内部,所述处理箱(1)的顶部通过支架固定连接有第一驱动电机(502),所述第一驱动电机(502)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固定连接有转动轴(503),且转动轴(503)的底端通过轴承与滤泥网板(501)的顶部转动连接,所述滤泥斗(2)的前侧和后侧均固定连接有带槽传输筒(504),所述带槽传输筒(504)内腔的底部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转动杆(505),且转动杆(505)的一端延伸至带槽传输筒(504)的顶部,所述转动杆(505)的表面固定设置有第一螺旋叶片(506),所述转动轴(503)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与带槽传输筒(504)相配套使用的拨料板(507),所述转动杆(505)表面和转动轴(503)表面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皮带轮(508),同一高度两个所述第一皮带轮(508)之间传动连接有第一皮带(509),两个所述带槽传输筒(504)之间滑动设置有集料网框(51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利河道生态环境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沥水机构(6)包括沥水分料筒(601),所述沥水分料筒(601)设置于处理箱(1)的内部,且沥水分料筒(601)的侧面与滤泥斗(2)底部斜管相连通,所述沥水分料筒(601)的内部转动设置有转动辊(602),且转动辊(602)的一端延伸至沥水分料筒(601)的后侧,所述转动辊(602)表面的两侧且位于沥水分料筒(601)的内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二螺旋叶片(603),且两个第二螺旋叶片(603)螺旋方向为反向设置,所述处理箱(1)的顶部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转动竖杆(604),且转动竖杆(604)的底端延伸至处理箱(1)的内部,所述转动竖杆(604)延伸至处理箱(1)内部的一端和转动辊(602)的后端均固定连接有锥齿轮(605),且两个锥齿轮(605)为相互啮合,所述转动竖杆(604)和转动轴(503)的表面均固定连接有第二皮带轮(606),两个所述第二皮带轮(606)之间传动连接有第二皮带(607),所述处理箱(1)和沥...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