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架总成及其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347014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0 10:02
本申请涉及一种车架总成及其车辆,包括电驱动总成、悬置系统、第一纵梁、第二纵梁和前副车架,电驱动总成倾斜设置于前副车架,电驱动总成位于第一纵梁与第二纵梁之间,并通过悬置系统与前副车架、第一纵梁以及第二纵梁连接;其中,悬置系统包括左悬置结构和右悬置结构,左悬置结构的一端与电驱动总成连接,左悬置结构的另一端与第一纵梁的内腹面连接,右悬置结构的一端与电驱动总成连接,右悬置结构的另一端与第二纵梁的内腹面连接。本方案的车架总成及其车辆既减少了零部件的数量,又使得悬置结构的布局更为紧凑,解决了悬置结构布置空间不足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属于汽车设备,具体涉及一种车架总成及其车辆


技术介绍

1、目前,为了让电驱动总成能够更好地冷却和润滑以及避让前机舱某些零部件,电驱动总成在整车上就需要倾斜设置。但是,电驱动总成倾斜设置和电驱动总成左右两端的布置空间限制,导致了悬置设置的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架总成及其车辆,既减少了零部件的数量,又使得悬置结构的布局更为紧凑,解决了悬置结构布置空间不足的问题。

2、本申请第一方面公开了一种车架总成,包括电驱动总成、悬置系统、第一纵梁、第二纵梁和前副车架,所述电驱动总成倾斜设置于所述前副车架,所述电驱动总成位于所述第一纵梁与所述第二纵梁之间,并通过所述悬置系统与所述前副车架、所述第一纵梁以及所述第二纵梁连接;其中,所述悬置系统包括左悬置结构和右悬置结构,所述左悬置结构的一端与所述电驱动总成连接,所述左悬置结构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纵梁的内腹面连接,所述右悬置结构的一端与所述电驱动总成连接,所述右悬置结构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纵梁的内腹面连接。

3、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左悬置结构包括左被动侧支架、左主动侧支架、左橡胶主簧和左托臂,所述左主动侧支架与所述电驱动总成连接,所述左被动侧支架与所述第一纵梁的内腹面连接,所述左橡胶主簧安装于所述左被动侧支架内,所述左托臂的一端与所述左主动侧支架连接,所述左托臂的另一端与所述左橡胶主簧连接。

4、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右悬置结构包括右被动侧支架、右主动侧支架、右橡胶主簧和右托臂,所述右主动侧支架与所述电驱动总成连接,所述右被动侧支架与所述第二纵梁的内腹面连接,所述右橡胶主簧安装于所述右被动侧支架内,所述右托臂的一端与所述右主动侧支架连接,所述右托臂的另一端与所述右橡胶主簧连接。

5、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左橡胶主簧和所述右橡胶主簧均为“人”字形结构。

6、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纵梁的内腹面设置有第一过孔,至少部分所述左被动侧支架穿设于所述第一过孔内;所述第二纵梁的内腹面设置有第二过孔,至少部分所述右被动侧支架穿设于所述第二过孔内。

7、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左被动侧支架包括第一安装部和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环绕所述第一安装部的外周面设置,所述第一安装部安装于所述第一过孔内,所述第一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一过孔外,并与所述第一纵梁的内腹面沿着所述第一过孔的轴线方向相抵靠;所述右被动侧支架包括第二安装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环绕所述第二安装部的外周面设置,所述第二安装部安装于所述第二过孔内,所述第二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二过孔外,并与所述第二纵梁的内腹面沿着所述第二过孔的轴线方向相抵靠;其中,所述左橡胶主簧设于所述第一安装部内,所述右橡胶主簧设于所述第二安装部内。

8、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悬置系统还包括多个第一定位件和多个第二定位件,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一限位部分别通过多个所述第一定位件定位于所述第一纵梁的内腹面;所述第二安装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分别通过多个所述第二定位件定位于所述第二纵梁的内腹面。

9、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悬置系统还包括后悬置结构,所述后悬置结构连接于所述电驱动总成与所述前副车架之间,并与所述左悬置结构以及所述右悬置结构两两之间的连线共同形成“三角形”形状。

10、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后悬置结构、所述左悬置结构和所述右悬置结构分别为铝合金一体结构。

11、本申请第二方面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身主体和所述车架总成,所述车身主体连接于所述车架总成上。

12、本申请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3、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驱动总成倾斜设置于前副车架,使得油液更易回流,系统冷却和润滑结构设计更简单、效率更高,可以缩短开发周期和降低开发成本;左悬置结构与第一纵梁的内腹面连接,右悬置结构与第二纵梁的内腹面连接,左悬置结构与右悬置结构不需要设置其他的安装支架分别与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连接,既减少了零部件的数量,又使得布置上更为紧凑,解决了布局空间不足的问题。

14、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电驱动总成、悬置系统、第一纵梁、第二纵梁和前副车架,所述电驱动总成倾斜设置于所述前副车架,所述电驱动总成位于所述第一纵梁与所述第二纵梁之间,并通过所述悬置系统与所述前副车架、所述第一纵梁以及所述第二纵梁连接;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悬置结构包括左被动侧支架、左主动侧支架、左橡胶主簧和左托臂,所述左主动侧支架与所述电驱动总成连接,所述左被动侧支架与所述第一纵梁的内腹面连接,所述左橡胶主簧安装于所述左被动侧支架内,所述左托臂的一端与所述左主动侧支架连接,所述左托臂的另一端与所述左橡胶主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右悬置结构包括右被动侧支架、右主动侧支架、右橡胶主簧和右托臂,所述右主动侧支架与所述电驱动总成连接,所述右被动侧支架与所述第二纵梁的内腹面连接,所述右橡胶主簧安装于所述右被动侧支架内,所述右托臂的一端与所述右主动侧支架连接,所述右托臂的另一端与所述右橡胶主簧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橡胶主簧和所述右橡胶主簧均为“人”字形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纵梁的内腹面设置有第一过孔,至少部分所述左被动侧支架穿设于所述第一过孔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被动侧支架包括第一安装部和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环绕所述第一安装部的外周面设置,所述第一安装部安装于所述第一过孔内,所述第一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一过孔外,并与所述第一纵梁的内腹面沿着所述第一过孔的轴线方向相抵靠;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悬置系统还包括多个第一定位件和多个第二定位件,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一限位部分别通过多个所述第一定位件定位于所述第一纵梁的内腹面;所述第二安装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分别通过多个所述第二定位件定位于所述第二纵梁的内腹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悬置系统还包括后悬置结构,所述后悬置结构连接于所述电驱动总成与所述前副车架之间,并与所述左悬置结构以及所述右悬置结构两两之间的连线共同形成“三角形”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悬置结构、所述左悬置结构和所述右悬置结构分别为铝合金一体结构。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主体和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车架总成,所述车身主体连接于所述车架总成上。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电驱动总成、悬置系统、第一纵梁、第二纵梁和前副车架,所述电驱动总成倾斜设置于所述前副车架,所述电驱动总成位于所述第一纵梁与所述第二纵梁之间,并通过所述悬置系统与所述前副车架、所述第一纵梁以及所述第二纵梁连接;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悬置结构包括左被动侧支架、左主动侧支架、左橡胶主簧和左托臂,所述左主动侧支架与所述电驱动总成连接,所述左被动侧支架与所述第一纵梁的内腹面连接,所述左橡胶主簧安装于所述左被动侧支架内,所述左托臂的一端与所述左主动侧支架连接,所述左托臂的另一端与所述左橡胶主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右悬置结构包括右被动侧支架、右主动侧支架、右橡胶主簧和右托臂,所述右主动侧支架与所述电驱动总成连接,所述右被动侧支架与所述第二纵梁的内腹面连接,所述右橡胶主簧安装于所述右被动侧支架内,所述右托臂的一端与所述右主动侧支架连接,所述右托臂的另一端与所述右橡胶主簧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橡胶主簧和所述右橡胶主簧均为“人”字形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纵梁的内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恒郭常立邹途祥申秀敏李利明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赛力斯新能源汽车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