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面向搭载业务的卫星平台构型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面向搭载业务的卫星平台构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346616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0 10: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面向搭载业务的卫星平台构型,属于卫星结构技术领域,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无法满足多类型载荷的安装需求、搭载效率低、研发周期长以及研发成本高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位于中部的碳纤维承力筒,设置在碳纤维承力筒一端部的相机安装板,光学载荷安装在相机安装板上,并位于碳纤维承力筒内;设置在碳纤维承力筒上侧面的搭载板;关于卫星平台构型质心对称设置在碳纤维承力筒左侧面和右侧面的两个太阳翼帆板;安装在左舱板和碳纤维承力筒上的平台单机;安装在搭载板的搭载区的多个搭载单机;安装在碳纤维承力筒右侧面的高功耗单机;安装在碳纤维承力筒下侧面的分离机构;以及安装在碳纤维承力筒下侧面的推进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卫星结构,具体涉及一种面向搭载业务的卫星平台构型


技术介绍

1、近年来新型载荷在轨验证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传统的常用方式具有诸多缺点,如:1、新载荷作为备份或搭载载荷随卫星发射,与卫星研发流程耦合,周期长;2、新载荷作为主载荷随卫星发射,成本高、风险高,一旦新载荷失效,将导致卫星性能大幅降低甚至报废。另一方面载荷形式各异,种类繁多,对于平台提出了多种要求,其中包括:安装朝向,视场规避,杂光规避,微振动/振动隔离,保证机构类单机的活动范围等。

2、因此需要设计一种面向搭载业务的卫星平台构型,具备通用化、货架化的特点,来降低新型载荷在轨验证的成本,缩短研制周期。

3、目前卫星平台构型是根据总体任务需求,围绕主载荷、主要业务功能进行设计,没有为搭载载荷设计特定的安装空间,无法满足多类型载荷的安装需求。搭载效率低,研发周期长,研发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面向搭载业务的卫星平台构型,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无法满足多类型载荷的安装需求、搭载效率低、研发周期长以及研发成本高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面向搭载业务的卫星平台构型包括:

3、位于中部的碳纤维承力筒,所述碳纤维承力筒四个侧面分别定义为上侧面、下侧面、左侧面和右侧面;所述碳纤维承力左侧作为左舱,右侧作为右舱;

4、设置在所述碳纤维承力筒一端部的相机安装板,光学载荷安装在所述相机安装板上,并位于所述碳纤维承力筒内;>

5、设置在所述碳纤维承力筒上侧面的搭载板,所述搭载板一侧和碳纤维承力筒连接,另一侧作为搭载区;

6、关于卫星平台构型质心对称设置在碳纤维承力筒左侧面和右侧面的两个太阳翼帆板,位于左侧面的太阳翼帆板靠近碳纤维承力筒一侧的一个边通过左舱板和碳纤维承力筒连接,侧面通过帆板支架支撑;位于右侧面的太阳翼帆板靠近碳纤维承力筒一侧的一个边通过支撑板和碳纤维承力筒连接,侧面通过帆板座支撑;

7、设置在所述左舱、右舱以及左舱板上的平台单机;

8、安装在所述搭载板的搭载区的多个搭载单机;

9、高功耗单机,所述高功耗单机安装在所述碳纤维承力筒右侧面;

10、安装在所述碳纤维承力筒下侧面的分离机构,所述分离机构相对卫星平台构型质心对称;

11、以及安装在所述碳纤维承力筒下侧面的推进器,所述推进器相对卫星平台构型质心对称。

12、所述卫星平台构型还包括加强肋,所述加强肋设置在搭载板下表面与碳纤维承力筒左侧面连接转角处以及搭载板下表面与碳纤维承力筒右侧面连接转角处。

13、所述碳纤维承力筒上靠近分离机构的一侧设置有突出并和分离机构形状相对应的转接支架,所述分离机构和碳纤维承力筒以及转接支架固定连接。

14、所述左舱板位于所述碳纤维承力筒的左侧,沿竖直方向的一侧面固定在碳纤维承力筒左侧面,沿水平方向的一侧面固定在搭载板底面,沿竖直方向的另一侧面和对应的太阳翼帆板通过铰链连接或通过太阳翼驱动机构连接。

15、所述帆板支架包括第一帆板支架、第二帆板支架、第三帆板支架和第四帆板支架;所述第一帆板支架和第二帆板支架位于左侧上部,一端和碳纤维承力筒左侧面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太阳翼帆板接触支撑,上部和搭载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帆板支架和第四帆板支架位于碳纤维承力筒左侧下部,一端和碳纤维承力筒左侧面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太阳翼帆板接触支撑。

16、所述支撑板包括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三支撑板和第四支撑板;所述第三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位于右侧下部,一端和碳纤维承力筒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撑板位于右侧远离相机安装板的一端,一侧和碳纤维承力筒固定连接,下端和上端分别与第三支撑板和搭载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位于右侧靠近相机安装板的一端,一侧和碳纤维承力筒固定连接,下端和上端分别与第二支撑板和搭载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远离碳纤维承力筒的一侧和对应的太阳翼帆板通过铰链连接或通过太阳翼驱动机构连接。

17、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外侧面喷涂散热涂层。

18、所述卫星平台构型还包括散热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散热板位于所述高功耗单机的相对的两侧;所述散热板一端和碳纤维承力筒固定连接,下端和第二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散热板上设置有允许线缆穿过的孔洞。

19、所述高功耗单机与散热板和第一支撑板贴合中间涂覆导热脂。

20、所述帆板座包括第一帆板座、第二帆板座和第三帆板座;所述第一帆板座和第二帆板座位于碳纤维承力筒的右侧并固定在搭载板一侧;所述第三帆板座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板上;所述第一帆板座、第二帆板座和第三帆板座未连接的一面位于同一平面,支撑对应的太阳翼帆板。

21、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面向搭载业务的卫星平台构型,中部为碳纤维承力筒,两侧合理配置支架达到承力作用,顶部为一整块搭载板,将承力筒与两侧支架连接。整体形成了敞开式结构,搭载板上方为大体积搭载空间,可搭载多个小型载荷或单一大型载荷。承力筒内部可为有杂光规避需求的光学载荷提供搭载环境,如有组网需求的光学相机。根据不同的搭载单机接口,仅需要重新设计搭载板和相机安装板,其他结构不变;根据搭载单机的数量和体积,可对搭载板进行扩展,其他组件的尺寸随之适当扩展,扩展后各组件的相对位置关系保持不变,整体构型保持不变。提高了研制效率,降低了研发成本。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面向搭载业务的卫星平台构型,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面向搭载业务的卫星平台构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卫星平台构型还包括加强肋(25),所述加强肋(25)设置在搭载板(8)下表面与碳纤维承力筒(10)左侧面连接转角处以及搭载板(8)下表面与碳纤维承力筒(10)右侧面连接转角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面向搭载业务的卫星平台构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纤维承力筒(10)上靠近分离机构(1)的一侧设置有突出并和分离机构(1)形状相对应的转接支架(24),所述分离机构(1)和碳纤维承力筒(10)以及转接支架(24)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面向搭载业务的卫星平台构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舱板(15)位于所述碳纤维承力筒(10)的左侧,沿竖直方向的一侧面固定在碳纤维承力筒(10)左侧面,沿水平方向的一侧面固定在搭载板(8)底面,沿竖直方向的另一侧面和对应的太阳翼帆板(2)通过铰链连接或通过太阳翼驱动机构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面向搭载业务的卫星平台构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帆板支架包括第一帆板支架(11)、第二帆板支架(12)、第三帆板支架(13)和第四帆板支架(14);所述第一帆板支架(11)和第二帆板支架(12)位于左侧上部,一端和碳纤维承力筒(10)左侧面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太阳翼帆板(2)接触支撑,上部和搭载板(8)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帆板支架(13)和第四帆板支架(14)位于碳纤维承力筒(10)左侧下部,一端和碳纤维承力筒(10)左侧面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太阳翼帆板(2)接触支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面向搭载业务的卫星平台构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包括第一支撑板(16)、第二支撑板(17)、第三支撑板(18)和第四支撑板(19);所述第三支撑板(18)和第二支撑板(17)位于右侧下部,一端和碳纤维承力筒(10)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撑板(19)位于右侧远离相机安装板(9)的一端,一侧和碳纤维承力筒(10)固定连接,下端和上端分别与第三支撑板(18)和搭载板(8)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16)位于右侧靠近相机安装板(9)的一端,一侧和碳纤维承力筒(10)固定连接,下端和上端分别与第二支撑板(17)和搭载板(8)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16)远离碳纤维承力筒(10)的一侧和对应的太阳翼帆板(2)通过铰链连接或通过太阳翼驱动机构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面向搭载业务的卫星平台构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16)和第二支撑板(17)外侧面喷涂散热涂层。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面向搭载业务的卫星平台构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卫星平台构型还包括散热板(20),所述第一支撑板(16)和所述散热板(20)位于所述高功耗单机(4)的相对的两侧;所述散热板(20)一端和碳纤维承力筒(10)固定连接,下端和第二支撑板(17)固定连接,所述散热板(20)上设置有允许线缆穿过的孔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一种面向搭载业务的卫星平台构型,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功耗单机(4)与散热板(20)和第一支撑板(16)贴合中间涂覆导热脂。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面向搭载业务的卫星平台构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帆板座包括第一帆板座(21)、第二帆板座(22)和第三帆板座(23);所述第一帆板座(21)和第二帆板座(22)位于碳纤维承力筒(10)的右侧并固定在搭载板(8)一侧;所述第三帆板座(23)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板(17)上;所述第一帆板座(21)、第二帆板座(22)和第三帆板座(23)未连接的一面位于同一平面,支撑对应的太阳翼帆板(2)。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面向搭载业务的卫星平台构型,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面向搭载业务的卫星平台构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卫星平台构型还包括加强肋(25),所述加强肋(25)设置在搭载板(8)下表面与碳纤维承力筒(10)左侧面连接转角处以及搭载板(8)下表面与碳纤维承力筒(10)右侧面连接转角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面向搭载业务的卫星平台构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纤维承力筒(10)上靠近分离机构(1)的一侧设置有突出并和分离机构(1)形状相对应的转接支架(24),所述分离机构(1)和碳纤维承力筒(10)以及转接支架(24)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面向搭载业务的卫星平台构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舱板(15)位于所述碳纤维承力筒(10)的左侧,沿竖直方向的一侧面固定在碳纤维承力筒(10)左侧面,沿水平方向的一侧面固定在搭载板(8)底面,沿竖直方向的另一侧面和对应的太阳翼帆板(2)通过铰链连接或通过太阳翼驱动机构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面向搭载业务的卫星平台构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帆板支架包括第一帆板支架(11)、第二帆板支架(12)、第三帆板支架(13)和第四帆板支架(14);所述第一帆板支架(11)和第二帆板支架(12)位于左侧上部,一端和碳纤维承力筒(10)左侧面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太阳翼帆板(2)接触支撑,上部和搭载板(8)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帆板支架(13)和第四帆板支架(14)位于碳纤维承力筒(10)左侧下部,一端和碳纤维承力筒(10)左侧面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太阳翼帆板(2)接触支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面向搭载业务的卫星平台构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包括第一支撑板(16)、第二支撑板(17)、第三支撑板(18)和第四支撑板(1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善搏段鹏侯燚红王成林张承泽张亮刘聪
申请(专利权)人: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