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实现双阶段耗能的自复位阻尼器,本专利技术属于土木工程的结构消能减震。
技术介绍
1、地震是建筑结构可能面临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作为被广泛应用的结构被动控制措施,采用阻尼器可有效减小结构主体在地震下的损伤。然而,传统阻尼器通常只设置有单个屈服点,仅能在设计水准地震下屈服。若设置相对较小的屈服点,阻尼器在结构遭受多遇地震时即可发挥耗能作用,但在大震作用下可能会引起过大的结构位移响应;若设置较大的屈服点,阻尼器在多遇地震作用下处于弹性状态,不能发挥消能减震作用,从而引起结构加速度响应的增大,增加非结构构件损伤的风险。此外,提高结构的震后恢复能力对于减少灾害损失、恢复社会经济生活具有重大意义,满足抗震韧性城市发展的需求。传统阻尼器侧重于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往往会在震后产生不可恢复的塑性变形,受其保护的结构也会由于积累的残余变形而难以恢复。
2、因此,为使结构适应各级地震水准且震后恢复变形,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可实现双阶段耗能的自复位阻尼器,利用摩擦耗能的同时通过预压碟簧组实现自复位性能,通过变斜面构造实现阻尼器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实现双阶段耗能的自复位阻尼器,其特征在于,该自复位阻尼器包括夹板(1)、盖板(2)、碟簧组(3)、高强螺栓(4)和垫片(5);所述夹板(1)的两侧分别加工有第一斜面(7)和第二斜面(8),且第二斜面(8)的倾角大于第一斜面(7);夹板(1)上开有长槽孔(9),长槽孔(9)的长边方向与自复位阻尼器变形方向相同;盖板(2)上开有螺栓孔(12);盖板(2)一侧加工有第三斜面(10)和第四斜面(11),其中第三斜面(10)的倾角与夹板(1)的第一斜面(7)倾角相同;第四斜面(11)的倾角与夹板(1)的第二斜面(8)倾角相同;盖板(2)第三斜面(10)的长度小于夹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实现双阶段耗能的自复位阻尼器,其特征在于,该自复位阻尼器包括夹板(1)、盖板(2)、碟簧组(3)、高强螺栓(4)和垫片(5);所述夹板(1)的两侧分别加工有第一斜面(7)和第二斜面(8),且第二斜面(8)的倾角大于第一斜面(7);夹板(1)上开有长槽孔(9),长槽孔(9)的长边方向与自复位阻尼器变形方向相同;盖板(2)上开有螺栓孔(12);盖板(2)一侧加工有第三斜面(10)和第四斜面(11),其中第三斜面(10)的倾角与夹板(1)的第一斜面(7)倾角相同;第四斜面(11)的倾角与夹板(1)的第二斜面(8)倾角相同;盖板(2)第三斜面(10)的长度小于夹板(1)的第一斜面(7),使自复位阻尼器在装配后夹板(1)第二斜面(8)和盖板(2)第四斜面(11)之间存在预留间隙(6);通过设置该预留间隙(6),实现自复位阻尼器在不同的工作阶段在不同的斜面上滑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实现双阶段耗能的自复位阻尼器,其特征在于,自复位阻尼器采用装配式结构,所有部件均为工厂预制而成采用现场螺栓连接;装配时,夹板(1)两侧的第一斜面(7)与盖板(2)的第三斜面(10)贴合,并通过高强螺栓(4)和碟簧组(3)连接;碟簧组(3)放置于垫片(5)下,目的是使其受压均匀;装配完成后,通过对高强螺栓(4)施加预紧力,碟簧组(3)处于预压状态,可使该自复位阻尼器具有较高初始刚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实现双阶段耗能的自复位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当自复位阻尼器的预留间隙(6)未完全闭合时,自复位阻尼器处于第一阶段,此时受拉或受压,夹板(1)滑动,夹板(1)的第一斜面(7)和盖板(2)的第三斜面(10)发生接触,夹板(1)第二斜面(8)和盖板(2)第四斜面(11)不发生接触;由于斜面构造,夹板(1)沿水平方向滑动将引起两侧盖板(2)沿竖直方向外移压缩碟簧组(3);高强螺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灿星,刘家旺,刘航,韩明杰,吴岳松,杜修力,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