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外展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330748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0 09:51
本技术公开一种多功能外展枕,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包括肢体放置部,肢体放置部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放置肢体的凹槽,凹槽的横截面宽度最大处位于肢体放置部的上表面处;肢体放置部上设置有用于固定肢体的固定部;凹槽内铺设有充气气囊,充气气囊通过充气管连接有充放气装置。本技术通过在放置患肢的凹槽内铺设连接有充放气装置的充气气囊,不仅可以配合固定部固定患肢,使患肢保持在外展中立位,预防假体脱位,还可以通过充放气装置对充气气囊进行循环性的充气和放气,对患肢进行按摩,锻炼股四头肌和腓肠肌,促进下肢血液回流,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多功能外展枕


技术介绍

1、髋关节置换术是通过植入人工髋关节假体治疗髋关节疾患的外科技术,具体是指用生物相容性和机械性能良好的金属材料制成的一种类似人体骨关节的假体,利用手术的方法将人工关节置换到被疾病或损伤所破坏的关节面,以缓解关节疼痛、矫正畸形、消除疼痛,恢复和改善关节的原有功能。

2、对于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假体脱位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有效预防假体脱位是髋关节置换术后要非常注意的护理事项。髋关节置换术后为了防止假体脱位,对患者术后3个月内的体位有严格的要求,即要求保持患者下肢处于外展中立位。为了保持这种特殊的治疗体位,目前临床护理的常用方法是在患者术后采用外展枕保持患肢的外展中立位。现有外展枕种类繁多,如专利名称为“一种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用外展枕”、申请号为“202220173573.4”的技术专利,包括支具前端和支具前端一端的支具后端,两个支具前端中间安装有三角枕,支具前端的上端设有第一接触面,支具前端的上端还设有第二接触面,支具后端的上端设有小腿接触面,支具前端的上端还安装有大腿固定带,支具后端的上端还安装有小腿固定带,支具后端上端的外侧安装有两个脚面固定带,两个脚面固定带呈交叉连接,支具前端与支具后端通过两个延伸横杆连接。该技术通过大腿固定带与小腿固定带加装有缓冲带与柔性胶条,用以扩散大腿固定带与小腿固定带产生的作用力,预防局部受压导致的内部结构挤压。又如专利名称为“一种新型髋关节外展枕”、申请号为“202123053639.0”的技术专利,包括左腿固定组件、右腿固定组件和伸缩调节组件;左腿固定组件上设有左腿放置槽,右腿固定组件上设有右腿放置槽;左腿固定组件和右腿固定组件对称分布;左腿放置槽或右腿放置槽呈八字型分布;伸缩调节组件安装在左腿固定组件和右腿固定组件之间,伸缩调节组件调节左腿固定组件和右腿固定组件之间的间距,以使左腿固定组件和右腿固定组件相互远离或相互靠近。该技术可固定患者下肢,使患者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同时可调整外展枕的间距距离,适用不同身高的患者。

3、但是,术后病人卧床过久,活动减少,造成血流缓慢,静脉回流不畅,是诱发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之一,而髋关节置换术后对患肢功能位的要求严格,常规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方法如曲腿翻身等常用的床上及床下运动等均不适用。因此,如何使患者的患肢保持在外展中立位的同时,又能辅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功能外展枕,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使患者的患肢保持在外展中立位的同时,还能辅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防止深静脉血栓发生。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

3、一种多功能外展枕,包括肢体放置部,所述肢体放置部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放置患肢的凹槽,所述凹槽的横截面宽度最大处位于所述肢体放置部的上表面处;所述肢体放置部上设置有用于固定肢体的固定部;所述凹槽内铺设有充气气囊,所述充气气囊通过充气管连接有充放气装置。

4、优选地,所述肢体放置部一端设置有用于辅助患者做踝泵运动的活动部,所述活动部一端与所述肢体放置部通过铰接机构连接,所述活动部可在患者的脚部和所述铰接机构的作用下在舒展位和复原位之间做往返运动。

5、优选地,所述铰接机构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连接轴和扭簧,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于所述肢体放置部一端的端部,所述第二连接件设置于所述活动部一端的端部,所述连接轴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中的一者固定连接,与另一者转动连接,所述扭簧套接在所述连接轴上,所述扭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固定连接。

6、优选地,所述肢体放置部设置有可沿所述凹槽的轴线方向伸缩的调节部,所述活动部与所述调节部通过铰接机构铰接。

7、优选地,还设置有用于记录所述活动部往返次数的计数器。

8、优选地,还包括与所述肢体放置部并排设置的肢体间隔部,所述肢体间隔部为梯形结构,所述活动部靠近所述梯形结构的底边。

9、优选地,所述梯形结构的两侧边成30°夹角。

10、优选地,所述肢体放置部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肢体间隔部的两侧。

11、优选地,所述肢体间隔部和所述肢体放置部的材质为记忆棉。

12、优选地,所述肢体间隔部和所述肢体放置部的外表面覆盖有一层亲肤柔性材料。

13、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14、1、通过在放置患肢的凹槽内铺设连接有充放气装置的充气气囊,不仅可以配合固定部固定患肢,使患肢保持在外展中立位,预防假体脱位,还可以通过充放气装置对充气气囊进行循环性的充气和放气,对患肢进行按摩,锻炼股四头肌和腓肠肌,促进下肢血液回流,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15、2、通过在肢体放置部一端设置由铰接机构连接的活动部,活动部可在患者的脚部的作用下运动至舒展位,患者放松后铰接机构带动活动部、活动部带动脚部恢复至复原,如此往返,辅助患者做踝泵运动,可防止血肿机化、软组织纤维化带来的踝关节功能受限,通过踝关节的屈伸活动和带动踝部以及小腿肌肉的活动,避免肌肉的萎缩、促进静脉的回流、避免血栓的形成。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功能外展枕,其特征在于:包括肢体放置部,所述肢体放置部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放置患肢的凹槽,所述凹槽的横截面宽度最大处位于所述肢体放置部的上表面处;所述肢体放置部上设置有用于固定肢体的固定部;所述凹槽内铺设有充气气囊,所述充气气囊通过充气管连接有充放气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外展枕,其特征在于:所述肢体放置部一端设置有用于辅助患者做踝泵运动的活动部,所述活动部一端与所述肢体放置部通过铰接机构连接,所述活动部可在患者的脚部和所述铰接机构的作用下在舒展位和复原位之间做往返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功能外展枕,其特征在于:所述铰接机构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连接轴和扭簧,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于所述肢体放置部一端的端部,所述第二连接件设置于所述活动部一端的端部,所述连接轴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中的一者固定连接,与另一者转动连接,所述扭簧套接在所述连接轴上,所述扭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功能外展枕,其特征在于:所述肢体放置部设置有可沿所述凹槽的轴线方向伸缩的调节部,所述活动部与所述调节部通过铰接机构铰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功能外展枕,其特征在于:还设置有用于记录所述活动部往返次数的计数器。

6.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多功能外展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肢体放置部并排设置的肢体间隔部,所述肢体间隔部为梯形结构,所述活动部靠近所述梯形结构的底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多功能外展枕,其特征在于:所述梯形结构的两侧边成30°夹角。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多功能外展枕,其特征在于:所述肢体放置部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肢体间隔部的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多功能外展枕,其特征在于:所述肢体间隔部和所述肢体放置部的材质为记忆棉。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多功能外展枕,其特征在于:所述肢体间隔部和所述肢体放置部的外表面覆盖有一层亲肤柔性材料。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外展枕,其特征在于:包括肢体放置部,所述肢体放置部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放置患肢的凹槽,所述凹槽的横截面宽度最大处位于所述肢体放置部的上表面处;所述肢体放置部上设置有用于固定肢体的固定部;所述凹槽内铺设有充气气囊,所述充气气囊通过充气管连接有充放气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外展枕,其特征在于:所述肢体放置部一端设置有用于辅助患者做踝泵运动的活动部,所述活动部一端与所述肢体放置部通过铰接机构连接,所述活动部可在患者的脚部和所述铰接机构的作用下在舒展位和复原位之间做往返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功能外展枕,其特征在于:所述铰接机构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连接轴和扭簧,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于所述肢体放置部一端的端部,所述第二连接件设置于所述活动部一端的端部,所述连接轴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中的一者固定连接,与另一者转动连接,所述扭簧套接在所述连接轴上,所述扭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固定连接。

4.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温金花邹瑞婵黎玲群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南海区中医院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