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片式流体逆止阀的改良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32874 阅读:2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叶片式流体逆止阀的改良构造,是在一阀体的两端分别设有一流体入端接头及一流体出端接头,使阀体内形成有一阀室,且该流体入端接头及流体出端接头,各具有与阀室相通的一流体入口及一流体出口;流体入口的阀室端并枢设有一阀门叶片常态挡止阀室内流体往流体入口回流形成逆止;阀体的至少一侧面端镂空的形成一检窗口孔,且该检窗口孔上组设有一透明窗口板将检窗口孔封闭,限制阀室内流体由检窗口孔渗出;当液体从阀体中通过时,被推开的阀门叶片会依流量大小形成不同的摆开角度,及无流体进入时阀门叶片会回摆呈无摆开角度,借由检窗口孔上透明窗口板可直接透视端看阀门叶片的动作情形,由此使得流体的流量状况,简易得到检视、监视或监控。(*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阀体,特别涉及一种能检视或监控流体流量状况的叶片式流体逆止阀的改良构造
技术介绍
常用的叶片式流体逆止阀,是在阀体的阀室内枢设一流体进入时会被推开的叶 片,并在流体停止进入时,叶片会自动回摆挡止阀室内流体回流;所以,常用叶片式流体逆 止阀尽管有多种样式规格,在流体导送管路上被运用,但也一直是以流体逆止为其主要功 能或作用;然而流体的导送,除必备的阀器外,对于流体流量状况,例如蒸气冷凝水量的判 定、化学液原料输送的监视、食品液(药品液)入料情形的检视,或是各种流体的检视、监控 等,至今并无简易的组件在流体管路上使用可得知流体的流量或状况,更无任何阀器兼具 有这项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检视或监控流体流量状况的叶片式流体逆止 阀的改良构造。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一种叶片式流体逆止阀的改良构造,是在一阀体的 两端分别设有一流体入端接头及一流体出端接头,使阀体内形成有一阀室,且该流体入端 接头具有一与阀室相通的流体入口,及该流体出端接头具有一与阀室相通的流体出口 ;该 流体入口即阀室的端部枢设有一阀门叶片常态挡止阀室内流体往流体入口回流形成逆止; 其中,该阀体的至少一侧面端镂空的形成一检窗口孔,且该检窗口孔上组设有一透明窗口板将检窗口孔封闭,限制阀室内流体由检窗口孔渗出;当流体由流体入口进入通过阀室从流体出口流出时,该被推开的阀门叶片会依流量大小形成不同的摆开角度,及无流体进入时阀门叶片会回摆呈无摆开角度,借由检窗口孔上透明窗口板可直接透视观看阀门叶片的动作情形,据以使流体的流量状况,简易得到检视、监视或监控。 所述的叶片式流体逆止阀的改良构造,其中,该阀体在其前、后侧面端分别镂空的各形成一检窗口孔,且该检窗口孔上各组设有一透明窗口板将检窗口孔封闭,由此可选择由阀体的前侧面端或后侧面端的检窗口孔,通过透明窗口板得知流体的流量状况。 所述的叶片式流体逆止阀的改良构造,其中,该检窗口孔上组设有一透明窗口板将检窗口孔封闭,该透明窗口板为强化玻璃所形成的板体,具有清晰透视阀门叶片动作情形的效果。 所述的叶片式流体逆止阀的改良构造,其中,该检窗口孔上组设有一透明窗口板将检窗口孔封闭,该透明窗口板的板面上相对阀门叶片摆开时的位置角度,印制有多个刻度,以此可由阀门叶片摆开角度所对应的刻度位置,简易得知流体流量状况。 所述的叶片式流体逆止阀的改良构造,其中,该阀体的检窗口孔上组设有一透明窗口板将检窗口孔封闭,该阀体的检窗口孔侧边具有一枢设孔座,并由该枢设孔座枢设一 盖板,可由该盖板的下摆盖合在检窗口孔端面上,保护透明窗口板,并允许作掀起开盖动作 检知流体流量状况。 所述的叶片式流体逆止阀的改良构造,其中,该枢设孔座枢设盖板,还可一并组设 一弹性件压掣在盖板上,使盖板被掀开后能借助于弹性件的反弹力,自动弹回盖板,使盖板 常态维持对透明窗口板的保护。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当液体从阀体中通过时,被推开的阀门叶片会依流 量大小形成不同的摆开角度,及无流体进入时阀门叶片会回摆呈无摆开角度,借由检窗口 孔上透明窗口板可直接透视端看阀门叶片的动作情形,由此使得流体的流量状况,简易得 到检视、监视或监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构造外观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构造一面端平面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剖面构造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检视阀门叶片动作的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技术检视孔外部盖板构件分解示意图; 图6为本技术盖板保护透明窗口板的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阀体;ll-流体入端接头;110_流体入口 ;12-流体出端接头; 120-流体口出;13-阀室;14、14A-检窗口孔;15-枢设孔座;20-阀门叶片;30、30A-透明窗口板;300-刻度;40-盖板;50-弹性件。具体实施方式—种叶片式流体逆止阀的改良构造,如图1、图2、图3所示,为一阀体10的两端分 别设有一流体入端接头11及一流体出端接头12,使阀体10内形成有一阀室13,且该流体 入端接头11具有一与阀室13相通的流体入口 IIO,该流体出端接头12具有一与阀室13相 通的流体出口 120,;在该流体入口 110即阀室13的端部枢设有一阀门叶片20常态挡止阀 室13内流体往流体入口 110回流形成逆止;主要在于,该阀体10的至少一侧面端镂空的形 成一检窗口孔14,且该检窗口孔14上组设有一透明窗口板30将检窗口孔14封闭,限制阀 室13内流体由检窗口孔14渗出;如图2、图3、图4所示,当流体由流体入口 110进入通过阀 室13从流体出口 120流出时,该被推开的阀门叶片20会依流量大小形成不同的摆开角度, 及无流体进入时阀门叶片20会回摆呈无摆开角度,借由检窗口孔14上透明窗口板30可直 接透视观看阀门叶片20的动作情形,由此使流体的流量状况,简易得到检视、监视或监控。 根据上述实施例,其中,如图1、图3所示,该阀体10为前、后侧面端分别镂空的各 形成一检窗口孔14、 14A,,且该检窗口孔14、 14A上各组设有一透明窗口板30、30A将检窗 口孔封闭,由此可选择由阀体10的前侧面或后侧面端的检窗口孔14、14A,通过透明窗口板 30 、30A得知流体的流量状况。 根据上述实施例,其中,如图1 、图3所示,该检窗口孔14、 14A上各组设有一透明窗 口板30、30A将检窗口孔14、14A封闭,该透明窗口板30、30A为强化玻璃所形成的板体,具有清晰透视阀门叶片动作情形的效果。 根据上述实施例,其中,如图1、2、3、4,该检窗口孔14、14A上各组设有一透明窗口 板30、30A将检窗口孔14、14A封闭,该透明窗口板30、30A的板面上相对阀门叶片20摆开 时的位置角度,印制有多个刻度300,以此可由阀门叶片20摆开角度所对应的刻度300位 置,简易得知流体流量状况。 根据上述实施例,其中,如图1、2、3、5、6,该阀体10的检窗口孔14、14A上各组设有 一透明窗口板30、30A将检窗口孔14、14A封闭,该阀体10的检窗口孔14、14A侧边具有一 枢设孔座15,并由该枢设孔座15枢设一盖板40,可由该盖板40的下摆盖合在检窗口孔14、 14A端面上,保护透明窗口板30、30A,并允许作掀起开盖动作检知流体流量状况;如图5、图 6所示,且这里的枢设孔座15枢设盖板40,还可一并组设一弹性件50压掣在盖板40上,如 图1、图6所示,盖板40被掀开后能凭借弹性件50的反弹力,自动弹回盖板40,使盖板40 常态维持对透明窗口板30(30A)的保护。 以上说明对本技术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 理解,在不脱离所附说明书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做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叶片式流体逆止阀的改良构造,是在一阀体的两端分别设有一流体入端接头及一流体出端接头,使阀体内形成有一阀室,且该流体入端接头具有一与阀室相通的流体入口,及该流体出端接头具有一与阀室相通的流体出口;该流体入口即阀室的端部枢设有一阀门叶片常态挡止阀室内流体往流体入口回流形成逆止;其特征在于,该阀体的至少一侧面端镂空的形成一检窗口孔,且该检窗口孔上组设有一透明窗口板将检窗口孔封闭,限制阀室内流体由检窗口孔渗出;当流体由流体入口进入通过阀室从流体出口流出时,该被推开的阀门叶片会依流量大小形成不同的摆开角度,及无流体进入时阀门叶片会回摆呈无摆开角度,借由检窗口孔上透明窗口板可直接透视观看阀门叶片的动作情形。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叶片式流体逆止阀的改良构造,是在一阀体的两端分别设有一流体入端接头及一流体出端接头,使阀体内形成有一阀室,且该流体入端接头具有一与阀室相通的流体入口,及该流体出端接头具有一与阀室相通的流体出口;该流体入口即阀室的端部枢设有一阀门叶片常态挡止阀室内流体往流体入口回流形成逆止;其特征在于,该阀体的至少一侧面端镂空的形成一检窗口孔,且该检窗口孔上组设有一透明窗口板将检窗口孔封闭,限制阀室内流体由检窗口孔渗出;当流体由流体入口进入通过阀室从流体出口流出时,该被推开的阀门叶片会依流量大小形成不同的摆开角度,及无流体进入时阀门叶片会回摆呈无摆开角度,借由检窗口孔上透明窗口板可直接透视观看阀门叶片的动作情形。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片式流体逆止阀的改良构造,其特征在于,该阀体在其前、后 侧面端分别镂空的各形成一检窗口孔,且该检窗口孔上各组设有一透明窗口板将检窗口孔 封闭,由此可选择由阀体的前侧面端或后侧面端的检窗口孔,通过透明窗口板得知流体的 流量状况。3. 如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银权
申请(专利权)人:丰廷企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