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防止框架柱屈曲变形的临时支撑系统及施工方法技术方案_技高网

一种防止框架柱屈曲变形的临时支撑系统及施工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1325477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3 15: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止框架柱屈曲变形的临时支撑系统及施工方法,临时支撑系统包括第一约束单元、第二约束单元、两调节单元、底座单元、两支撑单元、两锁定单元;第一约束单元设置于框架柱的侧面;第二约束单元与第一约束单元呈90°夹角设置;两调节单元分别转动地设置于第一约束单元、第二约束单元的外侧;底座单元设置于第一约束单元的外侧、第二约束单元的外侧;两支撑单元分别设置于对应的调节单元与对应的底座单元之间;两锁定单元分别与对应的调节单元、对应的支撑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其优点在于,利用互成直角的第一约束单元、第二约束单元对框架柱的1/3~2/3高度处进行约束,解决了框架柱加固过程中施加外力易导致屈曲变形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结构加固施工,尤其涉及一种防止框架柱屈曲变形的临时支撑系统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1、随着城市更新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建筑需要进行结构加固以满足功能和安全的需求。

2、目前,常见的框架柱加固方法主要为增大截面法和外粘型钢法。在加固位于建筑首层的框架柱时,往往需要将地面开挖至框架柱的基础后,再对框架柱进行加固,加固后再恢复开挖地面;然而这一过程却带来了安全隐患:施工过程中框架柱的计算长度增加,增加了柱失稳倒塌的风险,同时,施工过程中对既有结构进行凿毛、植筋等操作,也会使混凝土柱发生水平方向的屈曲变形。

3、目前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框架柱加固过程中地面开挖导致框架柱弯矩变大、施工过程施加外力易导致屈曲变形等问题,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防止框架柱屈曲变形的临时支撑系统及施工方法,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框架柱加固过程中地面开挖导致框架柱弯矩变大、施工过程施加外力易导致屈曲变形等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3、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防止框架柱屈曲变形的临时支撑系统,包括:

4、第一约束单元,所述第一约束单元设置于框架柱的侧面,所述第一约束单元的内侧面与框架柱的侧面相抵接;

5、第二约束单元,所述第二约束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约束单元的侧部,并与所述第一约束单元呈90°夹角,所述第二约束单元的内侧面与框架柱的侧面相抵接;

6、两调节单元,两所述调节单元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约束单元、所述第二约束单元的外侧,所述调节单元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约束单元、所述第二约束单元转动连接;

7、底座单元,所述底座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约束单元的外侧、所述第二约束单元的外侧,并与地面/楼面进行可拆卸连接,所述底座单元的横截面呈l型,且开口朝向框架柱设置;

8、两支撑单元,两所述支撑单元分别设置于对应的所述调节单元与对应的所述底座单元之间,所述支撑单元的底端与对应的所述底座单元转动连接,所述支撑单元的顶端与对应的所述调节单元的第二端滑动连接;

9、两锁定单元,两所述锁定单元分别与对应的所述调节单元、对应的所述支撑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用于锁定所述调节单元与所述支撑单元的相对位置。

1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约束单元包括:

11、第一约束元件,所述第一约束元件设置于框架柱的侧面,所述第一约束元件的内侧面与框架柱的侧面相抵接,所述第一约束元件的侧部设置有所述第二约束单元,并与所述第二约束单元呈90°夹角;

12、第一转动元件,所述第一转动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约束元件的外侧面,并与所述调节单元的第一端转动连接。

1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约束单元包括:

14、第二约束元件,所述第二约束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约束单元的侧部,并与所述第一约束元件呈90°夹角,所述第二约束元件的内侧面与框架柱的侧面相抵接;

15、第二转动元件,所述第二转动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约束元件的外侧面,并与所述调节单元的第一端转动连接。

16、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节单元包括:

17、调节元件,所述调节元件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约束单元的外侧、所述第二约束单元的外侧,所述调节元件的第二端与所述支撑单元滑动连接;

18、第三转动元件,所述第三转动元件设置于所述调节元件的第一端,并分别与所述第一约束单元、所述第二约束单元转动连接;

19、若干第一限位元件,若干所述第一限位元件间隔设置于所述调节元件的第二端,并与所述锁定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

2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单元包括:

21、第一底座元件,所述第一底座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约束单元的外侧,并与地面/楼面进行可拆卸连接;

22、第二底座元件,所述第二底座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约束单元的外侧,并与地面/楼面进行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底座元件与所述第一底座元件呈90°设置;

23、两第四转动元件,两所述第四转动元件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底座元件的顶部、所述第二底座元件的顶部,并与所述支撑单元的底端转动连接。

24、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单元包括:

25、支撑元件,所述支撑元件设置于所述调节单元与所述底座单元之间;

26、滑动元件,所述滑动元件设置于所述支撑元件,并与所述调节单元的第二端滑动连接;

27、第五转动元件,所述第五转动元件设置于所述支撑元件的底端,并与所述底座单元转动连接;

28、第二限位元件,所述第二限位元件设置于所述支撑元件的顶端,并与所述锁定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

29、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锁定单元包括:

30、锁定元件,所述锁定元件分别与所述调节单元、所述支撑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用于锁定所述调节单元与所述支撑单元的相对位置。

31、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32、摩擦单元,所述摩擦单元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约束单元、所述第二约束单元的内表面,用于增加所述第一约束单元、所述第二约束单元与框架柱之间的摩擦力。

33、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基于第一方面所述的临时支撑系统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安装步骤:

34、步骤一:将两所述临时支撑系统的所述底座单元分别固定于框架柱的左侧、右侧的地面/楼面,且两所述临时支撑系统的所述底座单元与框架柱之间的距离相等;

35、步骤二:分别调整两所述临时支撑系统的所述调节单元与所述支撑单元的相对位置,使两所述临时支撑系统的所述约束单元与框架柱相抵接,且位于框架柱的1/3~2/3高度处;

36、步骤三:对框架柱的施工完成后,拆除所述临时支撑系统。

37、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步骤如下:

38、步骤一:将所述第一底座元件、所述第二底座元件分别固定于框架柱的四周的地面/楼面,所述第一底座元件、所述第二底座元件与框架柱之间的距离相等;

39、步骤二:将所述调节元件沿所述滑动元件滑动,直至所述第一约束元件、所述第二约束元件位于框架柱的1/3~2/3高度处,将锁定元件分别与一第一限位元件与第二限位元件连接,固定所述调节元件与所述支撑元件的相对位置;

40、步骤三:对框架柱的施工完成后,拆除所述临时支撑系统。

41、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42、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防止框架柱屈曲变形的临时支撑系统及施工方法,在框架柱加固的施工过程中,利用互成直角的第一约束单元、第二约束单元对框架柱的1/3~2/3高度处进行约束,在施工过程中对框架柱水平方向的屈曲变形进行约束,避免框架柱发生失稳倒塌,保证了施工过程中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可通过改变调节单元、支撑单元的相对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止框架柱屈曲变形的临时支撑系统,用于框架柱的加固施工过程,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临时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约束单元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临时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约束单元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临时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单元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临时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单元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临时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单元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临时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单元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临时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9.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临时支撑系统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安装步骤: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安装步骤如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止框架柱屈曲变形的临时支撑系统,用于框架柱的加固施工过程,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临时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约束单元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临时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约束单元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临时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单元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临时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单元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子栋黄强薛嵩李胜永张宏儒黄科锋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建科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