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炖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313200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3 14:55
本技术公开了电炖锅,属于食品加工技术领域,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炖锅中外锅制造成本较大的缺陷。电炖锅包括锅体、外锅和陶瓷内胆,外锅的底壁上设有加热装置;外锅的底壁上表面设有支撑盖,加热装置包括贴合固定在支撑盖的下表面的金属箔层以及固定在金属箔层上的发热丝,支撑盖的上表面与陶瓷内胆的底部接触。支撑盖为设置在外锅上的独立部件,加工简单,成本较低,这样就无需在外锅的底壁上加工出凸台结构,降低外锅的制造成本。主要由发热丝和金属箔层构成的加热装置,结构简单,制造容易,安装方便,具有较低的成本,有利于降低炖锅的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食品加工,涉及一种电炖锅


技术介绍

1、现有的一种炖锅的加热系统为双驱加热系统,包括设置在外锅侧壁的侧加热元件和设置在外锅底壁的底加热元件,侧加热系统通常是发热带,底加热元件可以是ptc或者铝箔发热贴等,双驱加热系统实现快速加热使陶瓷内胆中的水沸腾以烹饪食材。其中底加热元件安装在外锅底部,要求外锅底部与内胆接触进行热传导,同时外锅口部与内胆的间隙不能太大以防热量流失,这就要求外锅底部加工出凸台与内胆底部接触,增加了外锅的制造难度,从而增加了外锅零件的成本。

2、现有技术中还有通过加热盘加热的炖锅,加热盘包括发热管和盘体,发热管和盘体通过铸造成型在一起,加热结构较为复杂、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电炖锅,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炖锅成本较高的缺陷。

2、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3、电炖锅,包括锅体、安装在锅体内的外锅和置于所述外锅内的陶瓷内胆,所述外锅的底壁上设有加热装置;

4、所述外锅的底壁上表面设有支撑盖,所述加热装置包括金属箔层和固定在金属箔层上的发热丝,所述加热装置粘接固定在所述支撑盖的下表面、以将发热丝贴合在支撑盖上,所述支撑盖的上表面与所述陶瓷内胆的底部接触。

5、烹饪时,将食材置于陶瓷内胆中,加热装置对支撑盖进行加热,支撑盖将热量传递给陶瓷内胆,从而对陶瓷内胆中的食材进行加热烹饪。发热丝贴合在支撑盖的下表面,能够直接对与陶瓷内胆接触的支撑盖加热,减少热量传递路径,减少热量传递过程中的损耗。金属箔层为柔性配件,具有较好的形变能力,能够和支撑盖更好地贴合,增大接触面积,提高热传导效率。支撑盖的上表面与陶瓷内胆的底部接触,支撑盖不仅起到承载陶瓷内胆的重量的作用,支撑盖还通过热传导的方式对陶瓷内胆加热,更加高效地将热量传递至陶瓷内胆,起到快速传热以便于实现陶瓷内胆中食材沸腾炖煮的功能。

6、支撑盖为设置在外锅上的独立部件,加工简单,成本较低,这样就无需在外锅的底壁上加工出凸台结构,降低外锅的制造成本。主要由发热丝和金属箔层构成的加热装置,结构简单,制造容易,安装方便,具有较低的成本,有利于降低炖锅的成本。加热装置处于外锅的底壁和支撑盖之间,加热装置产生的热量向上传递给支撑盖,向下传递给外锅的底壁,外锅受热后可以进一步以热辐射的方式对加热陶瓷内胆,这样就能够减少热量损耗,提高热效率。

7、优选的,所述加热装置和所述外锅的底壁上表面之间具有间隙。这样有利于加热装置更多地传递给支撑盖,减少加热装置将热量传递给外锅,从而使得热量更多通过支撑盖以热传导的方式传递给陶瓷内胆,减少热量损耗。

8、优选的,所述支撑盖的边沿具有向下延伸的支撑壁,所述支撑壁的下端抵接在所述外锅的底壁上。支撑壁便于支撑盖和外锅的底壁之间形成容纳加热装置的空间,使得加热装置和外锅的底壁之间能够形成间隙。支撑壁也能阻隔加热装置产生的热量向四周扩散,有利于提高热效率。

9、优选的,所述金属箔层与所述支撑盖的下表面的贴合面积为所述支撑盖的下表面总面积的20%-100%。金属箔层和发热丝构成加热装置,由于金属箔层为柔性部件,具有较好的形变能力,能够更好贴合到支撑盖的下表面,使得发热丝产生的热量能够更加充分的传递至支撑盖上,减少热量损耗,从而提高发热丝产生热量用于加热陶瓷内胆中食材的热效率。加热装置的大小选择也较为灵活,相较于ptc加热件,可以有效提高与支撑盖贴合面的面积,加热装置与支撑盖的贴合面积越大,热传导效率越高,有利于更加充分利用发热丝产生的热量,从而提高发热丝产生热量用于加热陶瓷内胆中食材的热效率。如果金属箔层与支撑盖的贴合面积小于支撑盖的下表面总面积的20%,贴合面过小,传热效率较低,对发热丝的功率要求过高,难以发挥加热装置相对于ptc加热的优势;如果金属箔层与支撑盖的贴合面积大于支撑盖的下表面总面积的100%,金属箔层需要进行较大的形变才能安装,加热装置安装不方便,金属箔层超出支撑盖的下表面部分不能和支撑盖的下表面进行贴合,不利于将热量快速传递给与支撑盖上表面接触的陶瓷内胆,导致过多的能量浪费。金属箔层与支撑盖的贴合面积大于等于支撑盖的下表面总面积的20%,相对于ptc加热方式,加热效率就会有所提升,实际应用时,金属箔层与支撑盖的贴合面积通常大于支撑盖的下表面总面积的90%,甚至超过95%,方便加热装置安装的情况下,尽可能提高加热装置与支撑盖下表面的传热效率,减少热量损耗。

10、优选的,所述加热装置作用在所述支撑盖上的单位时间能量密度为2-5kj/m2·s。相较于ptc加热件,金属箔层和发热丝构成的加热装置与支撑盖的传热效率较高,即使加热装置作用在支撑盖上的单位时间能量密度较小,也能实现预期加热效果,较低的单位时间能量密度要求,所需要的发热丝功率要求也较低,能够有效降低炖锅的烹饪耗电量。

11、优选的,所述支撑盖的下表面具有条状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弯曲形状与所述发热丝的弯曲形状一致,所述发热丝嵌装在所述安装槽中。金属箔层与发热丝固定后,金属箔层会对发热形成一定程度的包裹,这样金属箔层表面会形成与发热丝形状匹配的凸起结构以及错开发热丝的凹陷结构。支撑盖的下表面设置安装槽与发热丝对应配合,金属箔层表面的凸起结构就会嵌入到安装槽中,凸起结构和凹陷结构之间的过渡部位也能够较好地贴合到支撑盖的下表面上,使得金属箔层和支撑盖的下表面形成更加充分的贴合,增加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加热装置和支撑盖之间的热传导效率,更好地保障炖锅实现沸腾炖煮功能。

12、优选的,所述支撑盖的下表面为中部向上拱起的弧形面,或者所述支撑盖的下表面为平整的平面。金属箔层具有较好的形变能力,具有较强贴合不同支撑盖下表面的能力。当支撑盖的下表面为中部为向上拱起的弧形面时,能够增加支撑盖下表面的表面积,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增加金属箔层与支撑盖的下表面的贴合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发热丝产生热量用于加热陶瓷内胆中食材的热效率。

13、优选的,所述支撑盖上具有第一沉台,所述第一沉台的下端抵接在所述外锅的底壁上,所述第一沉台处装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穿过所述第一沉台和所述外锅的底壁,并与所述锅体固定连接;这样固定柱将外锅向下固定在锅体上的同时,也将支撑盖固定在外锅上,支撑盖和外锅的固定无需采用额外的固定件。

14、或者,所述外锅的底壁上具有第二沉台,所述第二沉台处装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穿过所述第二沉台与所述锅体固定连接,所述支撑盖通过紧固件与所述外锅固定连接。

15、优选的,所述支撑盖上具有连接柱,所述支撑盖通过配合在所述连接柱上的固定螺钉固定在所述外锅上;

16、或者,所述支撑盖上具有卡接柱,所述外锅的底壁具有卡接孔,所述卡接柱卡接在所述卡接孔内。螺钉连接或卡接都可以实现支撑盖和外锅之间的可分离固定连接。

17、优选的,所述外锅的底壁上设有穿线口,所述发热丝上的导线穿过所述穿线口;发热丝的导线穿过穿线口后,伸出到外锅外语锅体内的控制器或电源线连接。...

【技术保护点】

1.电炖锅,包括锅体、安装在锅体内的外锅和置于所述外锅内的陶瓷内胆,所述外锅的底壁上设有加热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炖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和所述外锅的底壁上表面之间具有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炖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盖的边沿具有向下延伸的支撑壁,所述支撑壁的下端抵接在所述外锅的底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炖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箔层与所述支撑盖的下表面的贴合面积为所述支撑盖的下表面总面积的20%-10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炖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作用在所述支撑盖上的单位时间能量密度为2-5kj/m2·s。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炖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盖的下表面具有条状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弯曲形状与所述发热丝的弯曲形状一致,所述发热丝嵌装在所述安装槽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炖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盖的下表面为中部向上拱起的弧形面,或者所述支撑盖的下表面为平整的平面。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电炖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盖上具有第一沉台,所述第一沉台的下端抵接在所述外锅的底壁上,所述第一沉台处装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穿过所述第一沉台和所述外锅的底壁,并与所述锅体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电炖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盖上具有连接柱,所述支撑盖通过配合在所述连接柱上的固定螺钉固定在所述外锅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电炖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锅的底壁上设有穿线口,所述发热丝上的导线穿过所述穿线口;

...

【技术特征摘要】

1.电炖锅,包括锅体、安装在锅体内的外锅和置于所述外锅内的陶瓷内胆,所述外锅的底壁上设有加热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炖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和所述外锅的底壁上表面之间具有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炖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盖的边沿具有向下延伸的支撑壁,所述支撑壁的下端抵接在所述外锅的底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炖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箔层与所述支撑盖的下表面的贴合面积为所述支撑盖的下表面总面积的20%-10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炖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作用在所述支撑盖上的单位时间能量密度为2-5kj/m2·s。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炖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盖的下表面具有条状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泽春黄建辉邱雄杰张根森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九阳小家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